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匠心铸就城乡新貌 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贡献住建担当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千家万户幸福生活,对改善民生、促进消费、扩大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浙江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始终聚焦“落实”两字,以匠心筑梦,用智慧和汗水浇筑城乡发展基石,踏实办事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奋力开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住有宜居”工程托起“安居梦”

  近日,公租房建设工作又传来好消息——杭州市钱塘区江东二路南侧市级公租房项目地下结构顺利封顶,将托起更多群众的幸福宜居梦。

  去年,住房保障工作再次被列入杭州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杭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部署要求,积极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去年初,该市西湖区小和山单元XH1403-08地块等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据介绍,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按照“选址科学、品质建设、多元服务”的原则,着力打造让群众更具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居住小区。

  从全省范围看,浙江积极构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租购并举满足住房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去年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5.1万套(间)、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4万套。一条条举措、一个个项目在“一砖一瓦”中落地见效,垒砌起百姓的“幸福巢”。

  当前,住房从“有没有”进入“好不好”阶段。我省探索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住房供应体系,稳妥开展商品房现房销售试点和“好房子”建设试点。以《绍兴市“好房子”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例,该方案聚焦群众所需,明确了“好房子”的基本定义。所谓新时代绍兴“好房子”应为环境友好(宜居)、使用优质绿色建材、采用人性化设计、实施工业化建造等精细化的施工方式,同时建立体检维修机制的房屋建筑,具有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绿色低碳、智慧便捷等特征。作为全国18个“好房子”建设试点城市之一,绍兴市自去年3月启动试点工作以来,已在多个项目中开展试点探索,不仅注重建筑技术的创新,还全面提升物业管理。绍兴、嘉兴和温州在“好房子”建设试点工作中,注重政策引导、技术规范制定以及试点项目的遴选和实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技术支撑、提升建筑品质等方式,推动“好房子”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有力促进了“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转变,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奏响“和谐曲”

  蓝天白云下,伴着冬日暖阳,两位市民带着孩子漫步在金华义乌西江路靠江滨公园一侧的人行道上。行走中,他们不时被旁边文化墙上可爱的图案、文艺的语句所吸引,停下脚步为孩子留影;附近公园内的运动休闲区,数位孩童在家长的陪伴下或荡秋千或玩攀爬网,蹦跳间玩得不亦乐乎……

  景美、人和,空气清新、生活舒适,人与城、自然与历史、传统与现代,和谐交融,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温暖——这是义乌稠江三公园附近的场景,轻松惬意之外还透着点点国际商城的文化气息。作为义乌江岸城市风景的一个重要节点,正在积极打造“童心丝路”城市新区风貌样板区,体现了城市对儿童的友好,让更多孩子享受幸福与美好。

  在我省以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全方位描绘“全域共富、城乡和美、品质提升”的瑰丽画卷上,去年又留下浓墨重彩之笔:完成133个城乡风貌样板区、539个未来社区、120个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推出55条省级共富风貌游线,开展52个综合品质样板区、25个街道全域未来社区试点建设,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形成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于一体的整体大美,全面展现区域特质。

  在整治提升过程中,注重整体与局部和谐统一,既追求整体大美,又兼顾细节打造。通过资源整合、小微改造、功能植入等方式,让低效空间、零星用地呈现出“小而精”“精而优”“优而特”的魅力。全省打造开放共享公园438座、口袋公园662个;挖掘利用国有闲置用房增建公共服务设施107万平方米;通过系统梳理盘活桥下空间、插花边角地等各类闲置低效小微空间,因地制宜植入休闲、服务、健身等功能场景。

  在整治提升过程中,还注重设施的改造与完善,打造更加宜居、便捷、安全的城市环境,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体验。去年,我省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7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077个;新改建地下管网2791公里,其中污水管网524公里、燃气管网1394公里、雨水管网452公里、供水管网421公里;城市道路311公里,新建绿道485公里;改造生活垃圾处理老旧中转站213座、填埋场11座;改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11个,4项“城乡宜居”领域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唱响百姓生活的“幸福之歌”。

“两重”“两新”持续加力落地见效

  为了抢抓机遇、加快推动建设领域“两重”“两新”政策落地见效,浙江省建设厅围绕城市地下管网建设、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旧房装修和厨卫等局部改造、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提标改造等重点领域,全面梳理现状、系统编制实施方案,强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省市县联动,与“十五五”规划等战略规划衔接匹配,精准谋划项目,明确建设时序、重点任务与重大项目,形成综合方案与建设计划,为扩投资、促消费提供有力支撑,展现住建担当。我省构建“1+3+N”政策体系,全面推进住宅电梯、市政设施、建筑设施3个板块10项工作任务,去年电梯更新开工10025台,其中8894台获得超长期特别国债13.34亿元支持;旧房装修和厨卫等局部改造累计补贴7.98亿元,惠及居民51373户,拉动消费58亿元。大力推进住建领域“千项万亿”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852.94亿元,完成率达126.2%。

  前段时间,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繁裕新村(三期)首批4台签约更新的住宅电梯通过验收,集体“上岗”。

  据介绍,繁裕新村(三期)于2006年建成,共有11幢高层住宅、26台电梯。随着使用年限增加,这些电梯逐渐出现部件老化、磨损等现象,导致安全系数下降、故障频发,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去年9月,该小区启动老旧电梯更新工作,在不破坏原电梯井道结构基础上,对电梯性能进行了升级,载重量、轿厢高度均有提升。更让居民高兴的是,此次小区电梯更新由于获得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大家更换新梯的费用大大减少。居民感叹:“这下,我们上下楼心里踏实了。”鄞州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用好政策、优化审批流程,我们实现了申请业务‘一次办结’,创造了旧电梯更新全程用时23天的纪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焕发新活力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历史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类型,是传承优秀文化最综合、最完整、最系统的载体。浙江是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历史文化名城20座、历史文化名镇94个、历史文化名村218 个、历史文化街区107片,共439处;省级以上传统村落1065个,历史建筑11063幢,“三名”总数和历史建筑总量均居全国前列,形成了由“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构成的多层次保护体系。

  为了守护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方面积极作为、持续发力,坚持守正创新,完善顶层设计,注重活化利用,召开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传承工作现场会,大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向本级党委年度专题报告制度,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工作有序推进,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在新时代奋进之路上绽放璀璨光芒。

  我省各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保护中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完善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优化历史街区风貌,提升民生福祉,按照“微改造、精提升”理念稳步推进保护提升项目建设,推动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形成绍兴仓桥直街、杭州桥西、湖州小西街、瑞安忠义街等一批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经验。

  漫步在温州瑞安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让人感受到十足的“市井味、人情味、烟火味”。瑞安市在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作中始终坚持“微改造,精提升”理念,坚持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相结合、共性塑造与个性打造相结合。在尊重历史肌理的同时,注重改善城市公共服务,在历史街区内开展基础设施优化、安防整治、适老化改造等工程;以“非遗文化、文创产业、消费业态”青春化作为切入点,打造青春业态运营服务平台,吸引行业博物馆、本土时尚轻工展销馆、传统非遗手作馆等新兴业态入驻街区。如今,忠义街成功实现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发展的有机融合,成为瑞安的一张璀璨文化名片,有力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周边居民创造丰富的就业机会与增收渠道,显著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

  去年,全省完成杭州思鑫坊等10个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总投资4.25亿元,杭州北山街、桥西和湖州小西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从浙北的水乡古镇到浙南的田园村落,从浙西的秀山丽水到浙东的海岛渔村,处处绿水青山,步步如诗如画。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全面启动农房改造、农村管线序化行动,为诗画浙江和美乡村建设添上亮丽一笔。去年完成12.8万栋农房改造、1113个行政村管线序化。推进120个美丽宜居村庄建设,70个县(市、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5%以上。

精细化治理解锁幸福密码

  构建城管驿站“30分钟工作”服务圈,全国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试点在宁波市等4市县开展,“浙里城事共治”平台应用的不断完善,“摊有序”“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户外广告”等场景迭代——这些举措为居民创造更加优质的城市生活环境,也为全国城市治理精细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经验。全省在住宅小区公共收益管理专项治理中,2.1万个小区、146万处公共资产逐一核查,76亿余元公共收益归集,不规范资金及时追回,有力保障了业主权益,让社区经济管理在阳光下运行。城镇燃气专项治理行动同样成绩卓著,12万公里燃气管网排查、1190.02公里问题管道改造提前收官,全省燃气生产经营运行综合监管平台升级为“一张网”监管,为居民安全用气筑起坚固防线,守护好城市烟火气。

  小区是居民最基本的生活场所,与居民生活紧密关联的物业服务,更是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做优物业管理,建强三方协同“主力军”,是关系百姓切实利益的“关键小事”,也是夯实基层治理的“民生大事”。为此,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从“细”处着手,往“实”处用力,深入开展党建引领“三方协同”共治行动,绘出社区治理的美好图景,为居民解锁家门口的幸福密码。全省业委会(物管委)组建率达86.43%,专业物业服务覆盖率达92.89%。居委会倾听民声、汇聚民意,组织社区文化活动,调解邻里纠纷,守护社区和谐稳定;业委会积极为业主权益发声,监督物业提升服务品质;物业服务企业则以专业素养,精心维护小区环境、保障设施运行,从修剪绿植到维修水电,从安保巡逻到清洁楼道,事无巨细皆用心。

  嘉兴市南湖区南湖街道民北社区许安公寓晾晒难和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居民,尤其是乱晾晒和飞线充电等,存在安全隐患。社区、物业、业委会召开三方协商议事会,通过议事协商,决定在公寓的空地上开辟一片区域,建造公共晾晒区和汽车充电桩,满足部分居民的晾晒需求和汽车充电需求。如今,一排排公共晾晒区规划有序,公共汽车充电桩也建好了。“快过年了,我们可以趁天气晴好安心地把被褥拿出来晒,非常感谢!”居民王奶奶满脸幸福。

智能建造催生新质生产力

  像普通家用电梯一样上下楼层,智能施工升降机轻松实现精准停靠,大大提高作业效率;捆扎速度达0.7秒,成功率高达99.5%以上,智能钢筋捆扎机的综合成本比人工捆扎降低超一半……这一幕幕智能高效的施工场景,在台州已成日常。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台州市将智能施工升降机使用纳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加分项和智能建造示范项目评分体系,目前有500多台智能施工升降机在工地使用、占比将近50%,对比传统施工升降机每台降低成本5万元/年。

  台州市智能施工升降机的使用,是我省坚持“实用为先、成本为要”,力推施工设备更新的一个缩影。去年5月召开的全省智能建造试点暨建筑施工智能设备更新工作推进会,将发展智能建造与推动建筑施工设备更新有机结合,大力推广智能施工升降机经验做法。此前,浙江省建设厅印发《浙江省智能建造技术装备应用目录(第一版)》,旨在推动浙江省建筑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为建筑企业和相关单位提供智能建造技术装备的应用指导和参考,促进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该目录总结推广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建筑产业互联网、智能建造设备装备6大类26项智能建造技术,测量机器人、内外墙施工机器人、楼地面施工机器人、钢筋捆扎机等一批成熟的智能装备投入使用。目前,我省已培育15家试点企业,并在温州、嘉兴、台州开展全国智能建造试点。通过智能建造技术加速催生具有行业特点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降本增效。

  当前,装配式建筑、装配式装修等新型建造方式引领着建筑行业向现代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去年浙江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7832.61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比例36.17%。培育装配式装修试点企业12家,遴选装配式装修试点项目47个。嘉兴·王店智能建造与装配式装修产业展区亮相二十一届住博会,全国装配式装修工作座谈会在我省召开。

  过往皆为序章,勇者再踏征程。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将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找准关键变量,加快补齐短板,进一步发挥住房城乡建设在“经济大省挑大梁”、兜牢民生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以住房城乡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

  (本版图片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匠心铸就城乡新貌 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5-01-09 浙江日报2025-01-0900006;浙江日报2025-01-0900007;浙江日报2025-01-0900010;浙江日报2025-01-0900024;浙江日报2025-01-0900016;浙江日报2025-01-0900021;浙江日报2025-01-0900019;浙江日报2025-01-0900026 2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