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加油机“吃油”,当重罚

  熊志

  50升的油箱,在油表显示还剩40公里续航的情况下,却加了56.48升油;加油4次仅有1次数据上报税务局……据央视新闻报道,为了逃避监管,一些加油站偷油逃税的手段越来越高科技化。

  一些加油站使用“高科技”手段,给加油机装上作弊软件,在加油时短斤少两,“偷油”于无形,更令人震惊的是,它们还肆无忌惮地伪造加油数据以逃避税收,此中乱象,令人瞠目结舌。

  从报道来看,非法偷油逃税行为的背后,是一条悄然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地下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中,不仅有加油站参与,更有不法团伙专门生产、销售具备作弊功能的加油机。这种产业化的分工合作,助推了偷油逃税违法行为的发生。

  作为特种设备的加油机,沦为非法牟利的工具,加油数据可以随意篡改,偷油逃税日以继夜、积少成多,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还会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对此,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严厉打击。

  一些不法分子之所以敢铤而走险,一方面是因为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加油站的作弊手段实在太隐蔽,单次细微的短斤缺两,别说普通消费者,就连执法人员也难以发现;另一方面,有专家指出,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滞后现象,导致偷油逃税行为利益回报高,违法成本低,法律震慑力不足。

  如计量法实施细则提到,“制造、销售、使用以欺骗消费者为目的的计量器具的单位和个人,没收其计量器具和全部违法所得,可并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此前有媒体报道,内蒙古有加油站使用作弊手段偷油,除了没收违法所得外,最终只是被罚款2000元,以至于不少网友惊诧,罚款数额是不是漏了一个“万”字。

  处罚力度过轻,无疑会助长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使得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偷油逃税。

  近年来,公安机关多次开展针对加油机作弊的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偷油逃税乱象的蔓延。执法层面的这种严查严打,接下来不妨常态化,并且要追溯到上游制造、销售环节,对作弊设备的制售方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强化全链条式监管,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

  更重要的,还要从源头入手,加快推动计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提高对于利用计量器具作弊行为的处罚力度,让法律长出牙齿,形成刚性的约束效力,确保偷油逃税行为的法律责任与社会危害性相匹配。唯有如此,加油站才不敢轻易偷油,进而使得那些制造和销售作弊设备的不法分子无利可图,失去市场。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加油机“吃油”,当重罚 2025-01-08 27264108 2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