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文章导航

宁波:“冠军之城”挑大梁

  2024年,既是波澜壮阔的“非凡之年”,亦是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

  去年12月21日,浙江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谋划部署了新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路线图”,彰显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不言而喻,大省挑全国的“大梁”,大市挑大省的“大梁”。作为连续7年蝉联“单项冠军第一城”,全国首个“冠军”数量破百的城市—宁波,勇挑大梁的“底气”何在?

冠军之力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不断深入,新质生产力成为“大国重器”,“冠军之城”如何乘上时代的快车?追新逐质,宁波含“新”量有多高?

  宁波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04家,这些“冠军企业”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硬核”代表。

  荣芯半导体成为全球前100的“独角兽”企业,锦浪科技打造国内首台(套)产品光伏储能逆变器S6;天生密封件为大型核电站提供管道密封件;永新光学为嫦娥号卫星装上“千里眼”……这些企业在颠覆性、前沿性技术上的水平,已处于国内甚至是国际领先位置。

  毫无疑问,作为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试验场”,“冠军”企业在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场景中,一次次把创新放在了最优先级。

  有数据显示,宁波单项冠军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占职工人数的平均比重达20.34%,即在“冠军”企业中,每5位职工,就有1位是研发人员。近四分之三的“冠军”企业拥有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

  2024年,宁波共有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50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万件,在全省科技进步监测评价中创新指数提升幅度居第1位。

  上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年重点任务时,明确“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绝非纸上谈兵,新质生产力的“新”字,未来将在哪里落脚?

  宁波正紧抓“未来风口”,布局前沿新材料、未来智能、元宇宙、未来能源、空天科技、未来海洋、量子科技、原创新药、未来诊疗九大未来产业新赛道。

  江湖之大,高手如云,宁波需要依靠创新能力、赶超能力、硬核实力,练就制胜未来的“独门绝技”。

  “置顶”创新,让产业有中更优。宁波作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宁波稀土永磁材料产量占全国40%以上;扩散膜和反射膜生产能力、粉末冶金零件加工能力全国最大;宁波晶钻的高品质CVD大尺寸单晶金刚石、恒河材料的石油树脂产能规模均居全球第一。

  目前,宁波全市新材料领域集聚了2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6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1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

  “置顶”创新,让产品无中生有。2024年3月,宁波市政府与浙江大学熊蓉教授及团队签约共建宁波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创新中心发布的41个自由度、单臂负载5公斤的领航者2号(NAVIAI),作业精度达到0.1mm。

  还有动子科技的人形机器人西弥斯,以完备的超强传感系统和运动稳定性,成为世界上行走最快的人形机器人之一(极速每小时可达10km)。从关键零部件、大小脑算法,到整机制造、创新平台、系统集成应用……目前,宁波已成为国内少数具有较为完备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的城市。

  在科技创新这条道路上,宁波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宁波新能源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实现弯道超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国之重器”开拓科技前沿;宁波6个部门联合出台加快集聚顶尖人才实施办法,新型研究型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加快建设,高端人才奔甬而来……可以预见,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冠军之城”将闯入一个个未来产业的无人区。

冠军出海

  知名财经作家秦朔曾说:“观察中国的外贸和民企的制造,宁波这座‘年年波涛不能摧’的韧性之城,是缩影,也是标杆。”

  2024年前11个月,宁波进出口总额达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超过202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全国城市外贸排名第五位。

  在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宁波外贸何以展现如此韧性?

  宁波外贸的底层支撑是其强大的制造业实力。作为“单项冠军第一城”,宁波累计拥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74家。从市场占有率看,674家宁波单项冠军企业中,有23.67%的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另有63.32%居全国第一。

  全球每3部安卓手机,就有1部的光学镜头来自舜宇光学;全球90%以上的缝纫机整机厂,都在用宁波德鹰精密机械的旋梭;全球高精度机床制造精密磨具和精密零部件所用的切割丝,40%来自宁波博德高科。

  这些低调务实的“隐形冠军”,凭借“专”与“精”,在全球产业链上站稳了脚跟。

  如果说宁波制造的形象是“扫地僧”,宁波外贸的形象则像“孙行者”,取经路上难归难,但没有降服不了的“妖魔鬼怪”。

  这两年,宁波外贸人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今年外贸不好做,却是未来几年中最好的”。看似自嘲,其实是不惧市场风雨的坦然。

  环顾全球经济的海洋,碧海美景有之,狂风暴雨亦有之,可谓“机遇之舟”与“暗礁之险”并存。勇于迎难而上的宁波人早已在这大风大浪中练就了遨游世界的“十八般武艺”。

  习惯“走出去”的宁波人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出海的机会。过去,服装、家电、家具“老三样”走俏海外;如今,光伏产品、锂离子蓄电池、电动汽车“新三样”扬帆出海。

  据宁波海关统计,2024年1—11月“新三样”出口总额达200亿元。宁波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5717.4亿元,增长9.7%。其中,对东盟出口增长22%,历史首次突破900亿元关口。

  在世界市场找寻阳光雨露,勇闯天涯的甬产“地瓜”扎根本土,把根茎伸向国外,“蔓延”出全球产业链。

  作为宁波汽车及零部件“一哥”,均胜全球化布局基本锚定三大主要的汽车产业链集群,在全球汽车主要出产国设有多个核心研究中心与生产工厂,形成了北美产业链集群、欧洲产业链集群和亚洲产业链集群。

  无独有偶,同样作为“冠军”企业,敏实集团在塞尔维亚3年投建16家工厂,坐享中塞自贸协定的红利;拓普集团在波兰设立子公司,满足德国等周边国家客户的订单需求。

  把工厂、供应链、物流、销售搬向海外,很多能力需要重建。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贸易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杨丽华认为,宁波正通过工业智能化升级引领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建议着重加强数据要素的体系化建设,规范指导企业高技术进出口贸易,从而加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冠军”企业们想要在广袤的全球市场找到增长曲线,必须掌握全球产业链主动权,做世界的“冠军”企业。

冠军枢纽

  去年,宁波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报告提出,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聚力攻坚高水平开放体制机制改革。

  “枢纽”二字意味着协同与发展、开放与共赢,“高水平”就需要更深层面、更广视野、更大空间的突破与发展。

  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宁波舟山港是关键一环。

  2024年11月22日上午,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起吊2024年的第1000万标准箱,这标志着梅山港区正式迈入“千万箱级时代”,宁波舟山港也成为全球唯一拥有两个“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的港口,朝着世界一流强港的目标更进了一步。

  “双千万”不是终点,“双子星”亦不是定局。“除穿山、梅山外,宁波舟山港仍在继续着力统筹北仑、六横、金塘等集装箱岸线资源开发。”宁波舟山港相关负责人介绍,宁波舟山港始终以世界一流强港为目标,建设以集装箱、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国际枢纽港,不断增强港口服务国家战略“硬核”能力。

  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这座“冠军之城”更需要“内外兼修”。

  向外看,开放大门越开越大。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已与60个国家117个城市建立友城关系,宁波“朋友圈”持续扩容。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片区、现代化港区“三区”协同持续深化。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金南翼”桥头堡,宁波积极推进甬舟、甬绍、甬台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宁波以区域优势的充分对接、资源要素的畅通流动,强力打造经济增长极。

  向内看,宁波加快推动以旧换新,扩内需、促消费。新政再加力、范围再扩大、补贴再加码,宁波消费品以旧换新持续发力,累计撬动销售额217.2亿元。

  去年的国庆假期,宁波文旅市场持续火爆。超960万人次“打卡”宁波,同比增长10.2%。全市实现旅游收入115.7亿元,同比增长7.08%。

  放眼环视,宁波正在链接内外,利用“两种资源”,发力“两个市场”。

  宁波是全国率先开展内外贸一体化实践的城市之一,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连续3年聚焦部署此项工作,宁波拥有省级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179家、改革试点产业基地17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在宁波,规上工业企业中内外贸一体化经营的比重已达91%。但规下企业仍有近半数并未开拓国内市场。

  宁波选择了“链条式打包”,即立足产业集群优势、国际贸易规模优势、一流强港枢纽优势,突出主体端、品牌端、渠道端、标准端、平台端、金融端“六端联动”,加大链主企业、品牌创新等扶持力度,以“宁波特色”探索破解全国难题。

  双循环要把握扩大制度型开放的内在要求,打破“隔断”。

  不久前,在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的中信港通新能源汽车专用集装箱堆场内,60余辆新能源汽车在完成海关监管验放后,当天便装箱上船发往澳大利亚,效率较以往大幅提升。提效秘诀就藏在2024年浙江自贸试验区新一批制度创新最佳案例之一——宁波片区的新能源汽车出口监管模式集成创新中。

  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张海波认为,宁波自贸区是实现“双循环”枢纽的重要平台,通过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持续推动制度型开放试点的“先行先试”。

冠军土壤

  2024年12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领衔的院士专家团坐镇,首届宁波智能产品创新大赛迎来收官。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大赛?宁波为何要举办?

  该大赛吸引了哈佛、牛津、加州大学、新加坡国立、清华、浙大等800个团队或企业报名,有503项智能产品项目入围。

  看似一场全球智能产品的竞技,实则是宁波以大赛形式收罗全球“AI+产品”,为本地“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开创新智能产品的思路。

  宁波总是站在新风口上服务企业,所以在当地企业间流行着一句话,“依靠政策,抓住机遇”。

  早在1999年,吉利汽车重新布局产业基地,将目标投向了宁波,这里既有制造业“家底”,更有企业成长所需的“阳光雨露”。从北仑,到杭州湾,再到余姚、宁海……20多年,一路走来,宁波与吉利在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互相信任,互相成就”。

  “从台州出发,在宁波腾飞,宁波是吉利汽车高质量发展的起航地、加速器。”在多个场合,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一再强调宁波对吉利的意义。

  时至今日,吉利在宁波已集聚吉利汽车全球总部、领克汽车全球总部、奔驰smart全球管理总部、极氪智能科技全球总部以及吉利汽车研究总院,2024年新能源车产量超40万台。

  毫无疑问,已是全国乃至全球汽车制造行业领军企业的吉利,每一次布局对整个宁波汽车制造业而言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宁波的创新手段体现在企业招商里,也渗透在人才招引中。

  如果说,别的地方引才是“三顾茅庐”,那么宁波可以说是“频顾茅庐”,让人盛情难却。

  感受到满满诚意的姚力军,于2005年带着自己研发的5项核心技术来到余姚,创办江丰电子,决心让半导体产业的核心材料迸发出“中国制造”的光芒。此后10余年间,这家从零起步的民企做到了靶材领域的全球第二。

  如今,姚力军还多了一个引才“大使”的身份,截至目前,他为当地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50多位、科研团队30余个……“以才引才”的方式,让一批半导体新材料产业上下游及横向相关产业专家集聚宁波。

  企业与城市没有无缘无故的“牵手”,这一切皆因天时地利人和,宁波几乎抓住了每一次风口,让更多的企业在风口上腾飞。

  宁波在2023年度营商环境全国城市排名中,位列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前10,连续5年稳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方阵,为企业发展、人才成长提供了沃土。

  宁波拥有一个超过600家的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一发现好苗子,立即纳入市、县两级培育库。这些培育企业,可以享受到宁波公共服务平台针对企业发展需求量身定制的“资本、数字化、人才、创新、宣传”组合服务。

  企业和政府彼此信任和支持,不仅是培育出冠军企业的深厚土壤,还是宁波加快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底气所在。

  正如一位企业家的心得:“做企业就像撑伞,只有紧紧握住伞柄,才可能在风雨里走得更稳、更远。”挑起经济大梁的宁波亦是如此,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与韧性。

  专家评论

“冠军之城”的崛起经验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吕淼

  宁波连续7年蝉联“单项冠军第一城”,这并非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晶,其背后是一套完整的崛起经验,“制造+创新+市场”的三重驱动模式,使宁波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首先,强大的制造业实力是宁波成功的基础。10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优势,还在颠覆性、前沿性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衍生出了稀土永磁材料、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高科技制造集群,构成了宁波制造的坚实基石。

  其次,持续的创新动力为宁波发展注入了活力。无论是吸引创新人才落户,还是支持本地企业积极创新,宁波都展现出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包容态度,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再者,灵活应对内外市场变化使得宁波从复杂环境中脱颖而出。宁波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依托宁波舟山港的强大物流支撑作用,有效连接了国内外两个市场。尤其是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仍积极拓展自己的“朋友圈”,以区域优势的充分对接、资源要素的畅通流动,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宁波以自身的实践,诠释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在经济发展中,既要注重提升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又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既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又要深化开放合作和区域协同。宁波崛起的经验可以说是为国内制造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版图片由宁波市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宁波:“冠军之城”挑大梁 2025-01-08 浙江日报2025-01-0800006;浙江日报2025-01-0800009;浙江日报2025-01-0800010;浙江日报2025-01-0800011;浙江日报2025-01-0800020;浙江日报2025-01-0800012;浙江日报2025-01-0800014;浙江日报2025-01-0800029 2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