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艺术自觉
戴清
好剧本不是万能的,没有好剧本却是万万不能的,无数例证反复说明好导演、好演员也挽救不了低水平剧作遭观众厌弃的命运。当然,剧集艺术从来都是团队作战,创作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编导演、摄录美、服化道全流程各环节的强强联合,任何短板都会影响创作的最终面貌和艺术品质。如此看来,似乎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其重要性并非是等量齐观的。剧本作为一剧之本,无论是原创剧本还是改编创作,都是故事母本和创制基础,作为整个剧集的重中之重是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
新时代以来,主管部门大力从源头抓创作。国家广电总局设立电视剧优秀剧本扶持引导专项资金鼓励原创剧本,已取得显著成效,孵化出一批批精品剧集,也让有才华的中青年编剧得以脱颖而出。近期在之江编剧村开班的电视剧精品创作编剧高级研修班,作为中宣部文艺局指导的首个编剧培训班,以“擢才培英,剧述时代”为追求,就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以剧作为中心
夯实优秀剧集根基
作为一个整体,剧集创作需要整个团队协同合作,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三度创作,各环节都要保证艺术水准。以剧作为中心,首先需要编剧对一度创作进行严格把关。一般而言,编剧创作更带有个体性和独立性,而新入行、资历浅的编剧跟随总编剧、大编剧参与编剧工作的情况也颇为普遍。无论是哪种方式,高质量的剧本创作都是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的总体艺术追求。同时,导演的二度创作、演员的三度创作同样需要以剧作为中心发挥各自的创造力,需要切实提升团队创作的协调合作与创新能力,杜绝生产流水线化、模式化、套路化的作品。
近年来影视行业自律、知识产权保护、行业规则规范建设已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但是,在创作团队中编剧的身份较为边缘,没有导演的领导力与话语权,剧本被糟改、年轻编剧的署名权被剥夺、劳动不被尊重等行业乱象仍然存在,这影响了剧作中心制的落实。说到底,规范行业生态、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是一项长期的综合工程,很难一蹴而就。
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编剧这一工种对知识储备、人生阅历、艺术素养、文化视野与编剧技巧等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相较其他技术技艺环节的工种而言,编剧的成长成熟更加慢热,这种情形也对编剧的坚韧品格、个人修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处新时代,中青年编剧须练好内功,将文化自觉与艺术自觉贯穿于创作中,夯实剧作根基,推动剧集创作的高质量发展。
文化观念
艺术自觉的深沉背景
编剧的艺术自觉是创作者的文化观念、情感态度、价值立场与艺术技巧的全部体现。它贯穿在创作者对时代社会、百姓生活的感同身受、体察思考中,体现在创作者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认知把握中,通过作品折射出创作者的艺术积淀及中西影视艺术交流互鉴的文化习得。此外,编剧的艺术自觉还通过创作者的形象转化与艺术提升水平得以彰显,并经由“技”“艺”“道”的融通升华,成就独特的美学风格。
编剧的艺术自觉虽然体现在和落脚于叙事技巧以及由丰沛的想象力所编织的故事世界中,但又无所不在地反映着创作者的文化观念。好编剧有共情常人的同情心、同理心,拥有朴素的公平心与正义感,希图在作品中构建理想人生几乎是他们的共同追求。同时,他们又有着看取生活的独特角度,既与普通人一样能够入乎其内,有着对人情物理感同身受的敏感与善意,又能出乎其外,不拘泥于小我局限。他们笔下的“这一个”总是承载着普遍性的思考,也直接与他们的代言人身份紧密相连。正因为此,优秀的作品总是拥有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的力量,有着以百姓生活折射时代洪流的概括力与文化胸襟。
文化观念,在作品中具体转化为创作者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战争观、女性观、婚恋伦理观等对应的思想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立场。比如,是醉心“权谋”“宫斗”的窄化历史与尊崇封建帝王的英雄史观,还是尊崇人民史观的大历史观书写?后者鲜明的现代性意识在近年来《长安十二时辰》《天下长河》《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庆余年1、2》等历史题材剧创作中有着清晰体现——剧中普通人、小人物、能臣诤臣抗争命运、保护百姓的热血故事承载着新的历史意识与观照历史的新角度。再如,一批优秀都市情感剧、职场剧、家庭伦理剧、年代剧都或多或少彰显了“她力量”崛起所伴随的女性意识,突破了流行一时的“霸总满屏”下女性意识匮乏的创作不足,恰如《玫瑰的故事》中所说,“我完全而绝对地主持着我”。
编剧的文化观念更渗透在创作者观照的表现内容与情感态度上,即如何看取新时代的现实生活与百姓的烟火日常,体现在“脚力、眼力”延伸的方向,反映在 “脑力、笔力”用情用力之处,而这一经验也被无数成功的剧作所一再证明。
技艺磨砺
艺术自觉的永恒追求
编剧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时代的造梦者与代言人。凭借丰润的心灵土壤与艺术想象力,创作者能够纵览苍穹、俯仰古今,既有其天分禀赋,也是后天习得、不断磨砺的结果,这恰恰反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艺术创造上所特有的动力机制与构成特色。
编剧永远葆有讲述新故事的热情,广袤生活正是新故事的厚土与热土。科学家说,与人们未知的世界相比,我们已知的世界实在是太有限。其实,那些看似已知的世界,又有多少新奇是人们实际上并不了解的。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埃博拉前线》《欢迎来到麦乐村》《幸福草》等多部主题性作品应运而生,其中我国援外医生与援外农林专家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而《县委大院》《大考》《去有风的地方》《春色寄情人》等视角下沉,表现县镇基层和中小城市的优秀剧集也提供了一种迥异于都市剧的清新书写。
编剧不仅在“写什么”上不懈开掘,同时在“怎么写”上更是绞尽脑汁。编剧对打磨技艺有着永恒的追求与热情,也是其艺术自觉的重要体现。这正如古诗所说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而学习、摹仿与超越也是编剧提升技巧的必经之途。曹禺先生曾谦虚道出的情形多少带有一定的规律性:“我是一个忘恩的仆隶,一缕一缕地抽取主人家的金线,织成了自己丑陋的衣服,而否认这些褪了色(因为到了我的手里)的金丝也还是主人家的。”
编剧是匠人,在叙事技巧上花样翻新、乐此不疲——结构、时空、视角、冲突、戏剧情境、激励事件、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与群像塑造、悬念设置、场景、细节、气氛等,无一不是他们技艺飞扬的疆场。而在审美接受中,享受观众审美惊奇的赞叹与释疑解惑的快乐反馈也是独属于创作者的特权与福利。恰如近年来深受中青年观众喜爱的悬疑涉案剧《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摩天大楼》《漫长的季节》《新生》等,无一不是以叙事技巧的新颖,展现出创作者永不枯竭的创新热忱。
在全球影像的共享与竞争背景下,编剧的艺术自觉中更肩负着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人民听的责任与使命,在思想站位上需要书写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呈现可信可爱可敬、具有情感吸引力的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力、影响力。事实上,中国故事传扬到哪里,哪里就一定有中国的朋友。
当下剧集创作还面临短剧迅猛发展、人工智能/AIGC改变创作的融媒变局挑战,这也为编剧的艺术自觉提供了才思与想象力驰骋的更广阔的疆域。编剧更需要焕发精神主体性,肩负文化使命,开发AI潜力,以人机协同书写创造更加绚烂多姿的新时代故事。此次在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之江编剧村领风气之先,推动“擢才培英”,尽显其“向全国、更浙江”的大气与示范作用,也让我们共同期待编剧高研班在不久的将来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简介:戴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剧艺术专委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