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专版

推动创新大统筹 开辟发展新格局

宁波:以改促创 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潜心攻关;繁忙产线上,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正劲。岁末的宁波,创新热潮处处涌动。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抓手,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加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志在争一流、创样板的宁波而言,“四链融合”更成为重整市域创新资源、重塑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获4座省“科技创新鼎”,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08%,提升幅度领跑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800家,实现三年翻番,宁波高新区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十……今年以来,宁波市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大统筹工作格局,以改破题、以改促创,创新性组建市委人才科技委员会,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组织领导一体协同机制,全市创新发展工作开创崭新局面。

  东海之滨,一曲新时代的创新华章已奏响。

  做好“链”接文章

  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

  单臂可负载5千克重量,最快行动速度超每小时6千米,持续作业时间可达2小时。数月前开幕的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带着“领航者2号NAVIAI”惊艳亮相。

  作为制造业大市,产创融合在宁波渐成风景。以时下热门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为例,宁波机器人全产业链拥有规上企业50余家,基本形成涵盖关键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应用及科研的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在此基础上,包括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内的一众科创平台又为相关产业发展注入创新“活水”。去年,宁波实现机器人全产业链规上产值近80亿元。

  “四链融合”,首先是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耦合。作为先行先试的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全国首批创新型城市,宁波持续深化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形成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等为龙头的科创平台体系,引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纵深发展,由此推动一批标志性产业链加快向“新”而行。

  瞄准家电这一传统特色优势行业,慈溪市与多所省内外高校院所达成战略协作,打造“科教产综合体”,一批有创意、有品质的家电新品纷纷涌现。在北仑,宁波市临港装备与功能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在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充当好“海洋经纪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余姚企业更与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等院所携手攻关,让科研人员深度下沉企业,实现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与企业生产提质增效的“双赢”。

  既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又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科技创新衍生新兴产业。在镇海,一条由国家级创新中心牵引的石墨烯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正日渐清晰。“以首次商业化为重点,我们已成功组建了研发团队30余个,支撑培育孵化石墨烯企业20余家。”中心主任刘兆平介绍道。

  资金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血液”。前不久启动的宁波创投日上,总投资超千亿元的重大基金项目签约。宁波加快推进打造“政府投资基金+国资国企基金+市场化基金”三位一体联投联动格局,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两年,宁波还对天使引导基金迭代升级,拟组建百亿级天使引导基金,建立健全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今年,宁波预计有30个项目获天使投资基金支持,投资金额超过5000万元。

  着眼人才链对产业链、创新链的支撑引领作用,宁波创新实施“科技副总”“产业教授”专项行动,推进校院企人才互聘共享。预计到2027年,宁波全市将择优遴选“科技副总”300名左右,选派“产业教授”200名左右。宁波还把培育青年科技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制定专门政策对基础研究人才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9月公布的2023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9人获青年科技创新奖。

  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构建大协同创新格局

  以大统筹构建大协同创新格局,以强投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以新空间汇聚高层次创新资源。领风气之先的宁波持续强化改革牵引,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创新能级不断迭代升级。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的新态势,宁波如何接续写好创新这篇大文章?突破口仍是改革。

  创新是系统工程,创新的源头供给十分关键。今年,宁波发力构筑国家资源导入赋能机制,与国家工信部联动实施“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国家重点专项,带动申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创历史新高。此外,宁波还积极用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加速创新难题攻坚突破。

  瞄准第四代核电钠冷快堆系统对高强韧耐磨蚀一体化高端合金管材的特殊需求和相关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团队牵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集成项目。“我们联手北京原子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等院校共同攻关,好比是借全国力量来解决创新大难题。”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宁波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264项、国拨经费1.34亿元,分别增长17.8%、37.2%,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建成稀土永磁材料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等1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实现1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地甬城20载,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结出累累硕果。今年,宁波以深化与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为牵引,与10余家市外院所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开展“百项成果”对接活动,链接中国科学院优质创新资源及成果在宁波转化。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具有连接科技与产业的天然优势。宁波全方位完善新质生产力培育支持机制,突出企业关键主体培育,强化政策惠企实效。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均创历史新高。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榜单于近期发布,宁波有116家企业入选,亦创新高。

  扬优势,补短板。聚力全场景转化生态构建,宁波积极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加速好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首批34家概念验证中心于前不久启动创建。“概念验证是培育产业生态的重要一招。”首批参与创建的34家概念验证中心之一,宁波市功能膜材料概念验证中心的运营单位——宁波激智创新新材料研究院的负责人表示,正是得益于概念验证服务的提前布局,激智研究院在投项目总估值已超10个亿。

  为加快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高端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引育,宁波健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机制,完善平台服务体系,推动科研仪器设施共享共用,不断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能。目前,全市已登记注册仪器管理单位476家,入网登记大型仪器设备5624台(套)。

  科技创新不能唱独角戏。眼下,宁波正发力争创国家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示范区,部署开展“强化创新开放合作载体建设”等四方面十条试点政策。宁波还将探索设计部市联动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支持创新主体与中东欧国家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今年,宁波高校联合创建的中国—莫桑比克智慧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功获批。

  下一步,宁波还将实施《宁波市科技创新条例》,启动《宁波市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编制,制订“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等综合政策。“围绕‘改革、平台、项目、主体、生态’精准发力,为创新型省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宁波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1 宁波:以改促创 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2024-12-26 浙江日报2024-12-2600017;浙江日报2024-12-2600018 2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