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多维评估需求,高效精准帮扶
罗 洪 姚国芳
杭州市余杭区积极探索社会服务类救助发展,建立困难群众需求服务评估体系,推动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多元帮扶模式转变,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帮扶需求,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线上监测,线下排摸
建立一个多维评估体系
“我还没去申请救助,村干部就主动上门了解情况。”高效便捷的救助让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南山村村民孔大爷很是惊喜。
因患病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孔大爷的名字出现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上。南山村民政干部姚莎收到预警信息后,不仅及时上门为其申请临时救助,还及时链接“医路护航”“康佑计划”“春风助医”等慈善帮扶资源,帮助缓解孔大爷一家的经济压力。
动态监测主动发现,及时准确掌握困难群众所需所盼,是余杭区民政局开展社会救助需求评估工作的重要特点。据余杭区民政局社会救济科科长罗洪介绍,区民政局立足困难群众,构建6大类评估标准体系,依托业务平台线上大数据和“五社联动”线下“铁脚板”排摸作用,全方位评估救助对象实际需求,建立全区低收入人口服务类社会救助“一人一台账”的需求库,持续推动多元化社会救助发展。
今年余杭已线上动态监测4.43万人、线下探访4.52万人次,排摸需求1.38万个、评估确定帮扶对象13405人次,累计完成精准帮扶服务13279人次,需求帮扶兑现率达到99.1%。
精准定位,高效帮扶
形成一张“分类需求”清单
近日,志愿者来到余杭区良渚街道东莲村陈爷爷家,为他测量血压、剪指甲,陪他聊天并送来米、油等爱心物资。“他们让家里多了欢声笑语。”陈爷爷说。
这是良渚街道开展的“良助暖冬行动”帮扶项目关爱困难群众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余杭区民政局积极链接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累计为困难群众提供“乐享古稀”“冬日暖阳”“靓居行动”等社会救助服务项目223个,让困难群体享受更多关爱和温暖。
今年,余杭区像陈爷爷一样受到帮扶服务的困难群体达1.33万人。通过救助需求排摸评估,余杭区民政局梳理困难群众多样化诉求数据,形成政策、服务、力量三张服务清单,联动区、镇街、村社三级助联体开展服务代办、物质帮扶、环境改善等各类帮扶项目81个,参与救助服务社会力量达41家,帮扶对象覆盖率达到99.3%。
跟踪问效,落地有声
归集一个“需求帮扶”反馈
“王婶,您的就业需求已经匹配好项目了!”“杨叔,之前和您介绍的困难家庭大学生创业政策,您孩子考虑得咋样了?”……在余杭,一幅以“即时化、便捷化、精准化”为亮点的“弱有众扶”画卷已全面铺开。
通过跟踪服务成效,余杭区民政局强化“需求申报—审核—服务—评价反馈”流程管理,畅通助联体、社会力量、慈善组织等信息共享,构建需求转介反馈机制,动态掌握困难家庭需求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服务内容。2024年,区助联体有效衔接慈善资源,将原5大类20个项目优化调整为6大类24个项目,帮扶困难群众1.7万余人次。例如,增加“雨露基金”帮扶项目,聚焦困难家庭大学生创业需求,提供启动资金、创业就业培训等服务;“共富基地”项目满足困境家庭就业增收需求,多渠道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证全区困难群众“真需真帮”,幸福可感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