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笔尖纸上到线上云端,嵊州这本日记续写20多年——
民情日记,如何常记常新
本报记者 程少波 阮帅 苗丽娜
“民情日记”,至今已连续记了20多年,不断迭代优化,常记常新。1998年,它诞生于绍兴嵊州雅璜乡(现石璜镇雅璜村)的田间地头,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剂良方。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接受《求是》杂志采访时说:“发端于嵊州雅璜乡的‘民情日记’活动,要求乡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这一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群众工作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日积月累,“民情日记”越写越厚,从田野上的“微心愿”,到社区和企业的多元需求,满载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情日记”也越写越“薄”,嵊州借助大数据,将同质化的“鸡毛蒜皮”归集成“一类事”,直击痛点、难点问题,收集民情更加便捷高效。
民意直达,件件有回音。今年1月至10月,嵊州全市各级干部累计走访服务群众21.9万户、企业9900余家次,办理民情问题2.4万余个,“民情日记”正书写更多的暖心故事。
走上云端,小本子汇成大数据
“小胡来啦,快到屋里来!”近日,在嵊州市石璜镇雅璜村,“00后”驻村指导员胡佳薇到村民李国英家串门走访。看到熟人,李国英家养的两只黄狗摇着尾巴,安静地在小姑娘脚边打转。
李国英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小饭店,胡佳薇边帮忙包饺子,边和对方拉起家常。“小胡,村边的新路啥时候能修好?”聊天中,胡佳薇得知近期由于道路施工改道,村民出行不方便,便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在“浙里兴村治社”应用上写下一条简短的日记,打算回去问问工程进度,给村民一个答复。
“就像发朋友圈,很方便。”在雅璜村工作近两年,胡佳薇已在指尖写下155篇“民情日记”,通过“云助手”,现场记、随手拍更加便捷,记录下民情也记录下她从一名“小白”选调生,成长为老练驻村指导员的点滴。
像胡佳薇这样的年轻干部,正活跃在嵊州的每个角落。如今,成千上万条沾着泥土气的民情信息,都被一个“民情大脑”收集起来。
在嵊州市甘霖镇民情服务中心,一块大型电子屏幕上跳动着一串串数字,近期的民情数量、常见类型、处理进度等信息一目了然。屏幕一侧,还能看到环境卫生、消防设施、安全隐患等多个高频热词。
“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党员干部走得更深、看得更细。”甘霖镇党委委员崔泽原说,屏幕上的热词是系统从收集的海量民情信息中智能筛选得来,通过人工智能分析,还能自动生成民情报告,为乡镇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更直观的参考。
“如今的‘民情日记’,更聚焦提升群众收入、发展乡村文旅、推动精神富裕等重点事项。”嵊州市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姜金涛说,目前,嵊州已建立了71万余份数字民情档案,并设置“一老一小”、在外学子、专业人才、救助对象等个性化标签,便于基层干部更精准地丈量民情,为百姓提供订单式服务。
由乡到城,嫁接在社区和企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日益丰富和多元的民生需求,“民情日记”从乡村走向城市,服务范围越来越广。
在嵊州市三江街道丹桂社区,民情的收集、互动正以一种更新潮的方式呈现。
“你好,咖啡店门口的破损砖块已经修复。”这天,社区工作人员费雨露来上班时,用大头针把一张便笺纸钉上“吐槽墙”,并附上照片,回应几天前热心居民留在墙上的问题线索。
“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带来了更多活力。”三江街道党工委委员钱静瀛说,社区招募了140多位“满江红民情观察员”,这些志愿者中有不少个性外向、能说会道的“e人”,他们在楼宇间收集民情民愿,通过民情互知会、民情夜谈等方式进行分享和交流。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不久前,一位观察员急匆匆地喊大家来“民情角”碰头。“我们社区年轻人多,对婚恋这件事比较急迫。”大家分头一打听,果真如此,丹桂社区里中青年占了七成,不少正为找对象发愁,有人还因为这事和家里闹了别扭。
很快,经过培训和面试,13位热心肠、“人头熟”的观察员当起“满江红公益红嫂”,专门为社区里的年轻人牵红线,除了组织开展青年联谊会等活动,还帮忙策划新式婚礼,顺便推广移风易俗的新风尚,受到居民们欢迎。
楼道间杂物多乱堆放,民情疏导员联合物业公司,“爆改”出时尚的环保健身楼道;老小区里“停车乱”,民情宣传员举着手电夜巡劝导;三江街道慧民社区三江新村小区党支部书记王伟星,免费为居民维修破损的楼道灯,被大家唤作“亮灯书记”……
钢筋水泥组成的“森林”间,暖流涌动。
如今,嵊州已在全市因地制宜设立“民情角”“民情哨点”等征集站点200余处,随着越来越多党员干部、社区达人的加入,民心一起想、民事一起议,不少社区治理难题迎刃而解,邻里关系变得更和谐。
在距离丹桂社区10分钟车程的亿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刘增铭已经适应了身份的转变。20多年前,刘增铭曾在原雅璜乡担任乡长,辗转来到嵊州市纪委监委后,他又担任起亿厦建设的驻企服务员。
“企业的诉求不多,但往往需要更精准、更专业的服务。”为了摸熟情况,刘增铭常往车间里钻,跟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聊天,询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
如今,刘增铭已写下60篇驻企服务手记,还帮助企业建起档案室,更新了“员工手册”,让企业的劳动用工、安全生产等更加规范。
目前,嵊州全市已有900余名驻企服务员,他们扎在生产一线,写下一篇篇“工厂日记”“车间日记”,记录、传达企业的诉求,出“金点子”、解“烦心事”,还“面对面”传达惠企政策,帮助市场主体把握机遇、扩产增效。
直击痛点,民情民意“码”上办
“服务又快又贴心,真的很感动。”近日,在浙江兴暄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里,总经理陆琴忙着安排设备安装和场地招租,回忆起项目验收时的经历,她仍感慨不已。
兴暄和纺织从事新材料的研发、合成纤维的制造,产品在航空航天、电子电气、机械工业等领域应用广泛。今年10月,为了项目能够尽快投产,陆琴联系嵊州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民情码”申报了联合验收服务。
收到企业的诉求后,嵊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自然资源局、住建局、水利局、浦口街道等单位,次日就上门开展“综合验一次”服务,当天便出具《联合验收意见书》,最终仅用10天,便帮助企业拿到了必需的5份证件。在这个过程中,各环节手续办理、审批事项涉及6个部门,如果按普通流程,原本要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
“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嵊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曹青青说,通过推广“民情码”,民情民意直达速办,各种诉求“一站式”解决。针对热点民情需求,嵊州还创新推出厨具、小吃、项目开工和竣工验收等“一类事”应用场景,引入科创、人才、金融、法律等“8+1”服务模块,进行高效的专项服务。
一件件“关键小事”的背后是大民生。
嵊州公安建设“警企会客厅”,推出“行业警长”制度,针对企业的诉求提供快速响应服务,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小笼包是嵊州的特色富民产业,国网嵊州市供电公司的“企业电管家”团队在走访中,发现一家大型小笼包生产企业用电负荷重,便主动帮忙定制用电方案,预计全年能为企业节省电费20万元;社区里琐事多、人手缺,嵊州推广“民情连心·先锋亮旗”机制,急事、难事都有“家门口”的机关党员干部认领“包干”,这些先锋任务一经发布就“秒光”……
从纸上到线上,一个个民情心愿,都得到及时回应。在一呼一应中,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社会治理能力得到锤炼。“我们将聚焦政治使命,进一步擦亮‘民情日记’金名片,不断赋予‘民情日记’新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不断打开社会治理新格局,真正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嵊州市委书记裘建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