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彦——
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需要“登高望远”
编辑 李雅南 吴晔
最近,由浙江大学策划主编的“新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系列教材共16册完成出版,并开启了“海外出版”之路。这套丛书是近年来浙江大学有组织地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的一项重要成果。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我们“登高望远”,善见并能回应外部需求。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阐释好宣传好党的创新理论,同样也需要主动谋划的“登高望远”。
“登高望远”意味着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有的放矢。党的创新理论阐释给谁听?在高校,首先是学生,是青年一代。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群体、青年群体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渠道和载体,课堂是主要渠道,教材是主要载体。所以,我们注重将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有组织地策划编写“新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系列教材。同时,积极探索开展“专家学者进课堂”“县委书记进课堂”“行走的思政课”“场馆思政课”等特色品牌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既“声”入人心,更“深”入人心。
“登高望远”体现在构建系统化的研究图谱上。党的创新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所以我们要看“全景图”,看“大棋盘”。近年来,为系统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先后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等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对新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的轨迹进行全景式呈现。浙江大学也组建相关重大课题研究团队,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及其溯源进行系统性阐释。
“登高望远”还意味着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在实处。“致广大而尽精微”,既要胸怀大局,又要落实落细。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习近平同志为浙江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着力优化评价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对智库成果、优秀网络成果等多种成果形式的评价机制,更好激发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多样化阐释、多渠道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夯实制度保障,努力为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传播省域样板贡献更多的高校智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