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底气
卓勇良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近期多次强调要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更好发挥带动和支柱作用”责任担当。那么,从经济层面看,浙江“挑大梁”的底气源自哪里,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经济增速看,浙江位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领头方阵。今年前三季度浙江GDP同比增长5.4%,增速比全国平均高0.6个点,且我省的经济块头大,前三季度GDP已达62618亿元,增速列全国前三季度GDP3万亿元以上的13个省份之第5位。
个人观察,浙江这近20年有一个看上去与全国“反向”的经济增长现象:全国较快,浙江较慢;全国较慢,浙江较快。全国经济增速较快时,浙江因资源要素及产业层次等局限,经济增长相对慢一些。全国经济增速较慢时,浙江因体制机制活力及地处沿海等优势,经济增长相对快一些。实证数据是,2007至2015年,全国GDP年均增长8.7%,浙江增速比全国快0.3个百分点;2015至2023年,全国GDP年均增长5.7%,浙江比全国快0.6个点,比前阶段提高0.3个点。
浙江的活力源于体制机制优势。我最近编了三个指数,比较能说明问题。浙江发展活力指数列北京之后全国第2位,市场化指数列上海之后全国第2位,要素配置指数,由人均新增建设用地、人均转移支付、地方债务占GDP比重等计算而成,列广东、山东之前的全国第29位。关于这些指数的具体位次或有误差,但如说浙江发展活力及市场化指数居全国第一方阵,要素配置居全国较后位次,应该较少有争议,如2008年至2023年浙江人均建设用地增长仅列全国各省份第25位。浙江以全国排位较低的要素配置,以市场化改革领先优势,具有位于全国前列的较强发展潜力。
1、创业活力强
标志性指标是浙江企业法人的人均密度及其宜居空间密度,均居各省区首位。2022年,浙江每万常住人口有企业法人380.4家,居北京之后的全国第2位;浙江每平方公里宜居空间有企业法人89.9家,居京沪之后全国第3位(2023年企业法人数据尚未公布)。浙江规上工业企业数占全国比重,1998年8.2%,2024年9月11.7%,增加3.5个点。宜居空间是我根据费孝通先生说的“中国多数人口居住于少数宜耕地”提出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耕地、城镇工矿用地及交通运输用地,这是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活动空间。
这两个是典型的发展活力指标,数值越高,活力越强。尤其是宜居空间的企业密度较高,进一步表明浙江经济的空间效率较高,企业之间具有更紧密的社会与产业联系,以及较低的物流成本等。
2、扩张性较强
标志性指标是浙江商品出口额居全国第2。今年1月至10月,浙江商品出口4569.6亿美元,仅次于广东,同比增长7.4%,比全国高2.3个点,占全国的15.6%。1985年,省经济研究中心提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后来批复这一战略时,主要思想仍获保留。浙江商品出口势不可挡,1980年至1990年增长9.0倍,1990年至2000年增长8.9倍,2000年至2010年增长9.3倍。1978年至2023年,浙江商品出口按美元计年均增长22.6%,比全国高8.7个点,浙江工业品出口2022年占全球的3.1%。
浙江对外投资一直居全国前列。我上半年去泰国,一位中年人详细向我介绍流量包等攻略,他们一行三人是去泰国考察。浙江不少企业家已成为“空中飞人”,候机大厅是他们的办公室。2023年,全省对外投资备案额168亿美元,占同年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5%。
3、稳健性较强
标志性指标是浙江规上工业资产负债率低于全国,经济上行时,这一资产负债率指标适当高一点较好,有利于抓住机遇;经济放慢时,这一指标适当低一些较好,有利于经营稳健。当前经济有较多不确定因素,强调稳健比较重要。2023年末,浙江规上工业的资产负债率为55.7%,比全国低近1.7个点(数据来源:2024中国统计年鉴),说明浙江企业杠杆低于全国,稳健性相对较强。浙江工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2023年也稍高于全国,表明流动性相对好一些。
浙江发展经济精明稳健。经济快时或略显“保守”,经济承压时则是优势,这就是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增速和人均收入均长期稳居全国第3的重要原因。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竞赛。浙江各地风土人情有较大差别,但总体较少冒进、较低杠杆、较少上当。这也进一步表明,经济发展快时,需客观看待发展相对较慢的地方;经济承压时,也需谨慎确定指标。
创新只争朝夕。
这是浙江的当务之急,省委、省政府近期已就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部署。浙江的创新和产业升级正在加快,但有一些方面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在浙江,一般的群众性创新方兴未艾,发明创新有所滞后。前者导致劳动参与率较高,后者导致产业升级滞后及劳动生产率较低。2023年,浙江每万人专利授权约57.6件,全国第3位;其中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9.8件,全国第6位。后者——发明专利授权虽然尚可,但与广东(每万人11.3件)、江苏(每万人12.7件)、上海(每万人17.8件)、北京(每万人49.4件)等比差距还不小。与此相对应,浙江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占常住人口的56.2%,全国首位;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19.5万元,为全国第23位,比全国平均低13.2%。同年浙江规上工业人均营收,也比全国平均低16.5%,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仍较高。
浙江这块好地,理应“走在前列”。发挥优势,奋力作为挑大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加快创新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经济持续稳进走强、提升质效。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放手基层和群众的创新实践,迭代创新理念,建构创新生态,增强市场机制,优化要素配置,造就人才和创新迸发的可喜局面。
(卓勇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