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人 落脚于人
潘如龙 编辑 李雅南 章忻
潘如龙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指出,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公民。
就在十一届八次全会上,浙江省委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将文明素质工程置于首位。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
“把人的文明素质的提升摆在第一位,这可以看成是马克思终极理想的浙江实践。”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教授说,“因为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人的全面解放,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的确,整个文明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
着眼于人,关键在于行。曾在精神文明战线工作20年的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先中说,浙江实施文明素质工程20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创新举措。从最早倡导“礼让斑马线”,到“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排队守秩序、礼仪待宾客”;从“做一个文明有礼的浙江人”,到“浙风十礼”;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最美司机”吴斌,再到“中国好人”彭清林,浙江大地遍开“文明之花”,“最美浙江”蔚然成风。志愿服务活动,由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小青荷”“微笑亭”“武林大妈”用微笑、用爱心、用真情,传递着最美浙江人的热情。文明城市创建,潜移默化地引领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精神、滋润人们的心灵,使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设区市文明城市“满堂红”的省份。
多年的文明实践启示,人是客体,更是主体。人的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需要持之以恒地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者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等等,这一切需要每个人既接受教育,又躬身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在不久前进行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