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理论周刊

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大力实施“八项工程”,并将文明素质工程列为首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新征程上,如何不断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本期我们邀请3位嘉宾就此展开探讨。

  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提升文化软实力

  记者: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部署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并提出以文明素质工程为首的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您认为,提升人的文明素养为何如此重要?

  周文彰:关于文明,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作过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这一论断揭示出文明是一个实践的范畴,从根本上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从实践属性上来说,无论是何种文明,无论它发展到何种程度,人都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人作为实践主体,只有自身的文明素养不断提高,才能创造出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思想超前,工作才能未雨绸缪。比如,科技的进步就与人的科学素养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如果我们从更远大的目标来看,提高人的文明素养,也是在追求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即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个体的人,只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得到发展和完善,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自由选择活动领域、生活空间、发展方向,既能参加物质生产劳动,又可以参加精神文化活动,促进每一个人的主体活动都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才是自由发展的真谛。

  王先中:人的文明素质决定社会的文明程度。浙江能从一个资源小省蝶变为经济大省,正是看重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能动作用,注重培养人的理念,涵养人的精神,通过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精神塑造、文化熏陶等途径,着力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进步。

  对于21世纪初的浙江来说,它就像攀登高峰的登山者,既需要掌握技巧,也需要精神和信仰的支撑。提高人的文明素质不仅是为建设现代文明大厦奠好基、打好桩、铺好路,也凝聚起了全省人民的精神动力,共同奋发图强。

  比如,诚实守信内化在浙江人的文明素养中,外化为一系列经济活动。浙商正是靠一次次的诚信为本,才赢得了市场信任。民营经济也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动力。

  再比如,提高人的文明素质要培养责任担当意识。它就像加入混凝土中的水,紧紧黏合住水泥、钢筋、石子,让混凝土发挥千钧之力。当个人认真履行了工作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时,无论事情有多小,都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积沙成塔,每个人的努力最终都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王文硕:文明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一方面,良好的言谈举止和文明行为,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另一方面,提高人的文明素养更能凝聚起文明共识,共创一座文明城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才落户杭州、创业就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杭州温暖、善良的城市底色愈发浓厚,打造出“最美现象”等全国知名的精神文明品牌。

  重在建设、以人为本,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记者:从实施文明素质工程到创新培塑“美在浙江”现代文明品牌,文明风尚已在浙江大地蔚然成风。浙江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果?对此您有何心得体会?

  周文彰:一个人文明程度、道德境界的提高,如果没有良好的外在环境,只靠自我的心灵洁净,就很难在社会上形成文明风尚。因此,个人的文明程度与外在的社会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我关注到,浙江这些年来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最美浙江人”,他们的事迹十分感人。在面对危难或挑战时,他们之所以能做出一些无意识的自觉行为,是因为浙江已经营造起人人讲文明的社会环境,这种风尚的形成是多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果。

  一方面,理想信念愈发坚定。理想信念是精神追求、精神动力,也是精神支柱。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进步,还是一个地域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遭遇困难和挫折时,理想信念是必不可少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另一方面,思想道德不断提高。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它包含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通过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可以形成一个人人遵守道德,按照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环境。每个人受到环境的熏陶,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王先中:浙江担负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不仅要实现物质富裕,更要实现精神富有。从实施文明素质工程以来,浙江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体系,展示出崇尚美好、美美与共、自信开放的和美文明气象,让广大群众在文明素养塑造中接受文化熏陶,提升气质、增益精神。

  比如,为了倡导文明出行,浙江以开车、排队、过马路等人们日常行为为切入口,以人人都要遇到的常见问题为突破口,从2007年开始,广泛开展“做文明有礼浙江人”活动,大力倡导“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排队守秩序、礼仪待宾客”的良好风尚。如今,“礼让斑马线”已经成为浙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再比如,我们常态化开展“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年度人物等评选工作,深入挖掘群众身边的典型,广泛宣传平凡的感动,让最美现象从浙江走向全国,从盆景演化为风景。还比如,我们实施全域文明创建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覆盖。

  总体而言,提升人的文明素养是一项长期工作。一是项目化,把宏观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二是主题化,明确每个阶段需要突出的重点;三是规模化,借助新闻传播的力量,吸纳更多人参与文明活动;四是生活化,我们倡导文明居住、文明出行等十大行动,目的都是让文明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让老百姓在举手投足间感受到文明;五是制度化,除了宣传教育之外,也需要建立奖惩制度,以形成刚性约束。

  王文硕: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始终传承“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把市民文明素养提升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我们在全国率先出台《杭州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聚力打造“礼让斑马线”、“孝心车位”、“救在身边”、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公交专线”等品牌。

  在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上,杭州作为“最美现象”发源地,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最美杭州”市域品牌全时、全域、全面、全民发展,影响力不断扩大。我们还精心培育公共空间共享、文明驿站等一批公民道德建设项目,发动更多人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中,并共享文明建设成果。

  我想分享一则小故事。不久前,杭州市临平区急救中心一辆救护车,紧急转运一名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沿途的私家车纷纷自觉上演教科书式的“45度让行”,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让出了一条“生命通道”。执法人员也对因避让救护车而闯红灯的私家车免予处罚,用执法的温度呵护这一暖心之举。

  从用双手接住坠楼女孩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到跳江救人的外卖小哥彭清林,再到“45度让行”,感人故事之所以在杭州频频上演,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杭州的文明建设是不断迭代升级的。比如,在全国闻名的“礼让斑马线”基础上,我们推出了2.0版,提倡“车让人、人快走”“双向礼让”的文明理念。正是在一系列润物细无声的场景中,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杭州也不断向全国、全世界展现中华民族文明有礼、阳光向上的精神风貌。

  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记者: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期间,要求浙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新时代新征程,如何进一步提升人的文明素养、社会的文明程度,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周文彰: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明素养的提升,最终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不竭的精神动力。

  首先,要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许多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会自动消失,比如偷盗。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次,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道德不是天生的,而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从父母、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中不断习得和养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慎独、慎微、自省等思想,就是要求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重视心灵的修养、道德的修炼。这既是提高个人文明素养的手段,也是一种思想上的理想境界。

  再次,要建立及时有效的奖惩机制。作为一个文明人,我们要遵守三道防线:道德防线、纪律防线、法律防线。纪律防线、法律防线是刚性约束,对于不道德行为,我们要以此为警示、惩罚。同样的,对于讲道德、讲文明的人,我们也要予以奖赏。

  最后,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或公众人物,要带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以自身影响力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文明实践中。

  王先中:推进新时代的伟业,必须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内聚力。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关键是要做到以文化人,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主体性。

  一要“化”在目标上。社会不断发展,人的文明素质需要不断提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程度,提出并落地新的目标,培育时代新人。浙江正在倡导“浙风十礼”,推动“浙江有礼、从我做起”成为全民行动自觉。

  二要“化”在实践上。文明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要在具体实践中传承、发扬。比如,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措施,让更多的人从一言一行出发,做文明风尚的传播者。

  三要“化”在制度上。提升人的文明素养一定要有制度保障。什么是不文明的、不文明的行为会有哪些惩罚举措,这些都要规范化、制度化。近年来,浙江各设区市陆续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为文明习惯养成和文明风尚培育提供刚性约束,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四要“化”在人心上。要树立更多的典型道德模范,通过宣传他们的行为和事迹,温暖人心,激励和引导人们向善向美,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王文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上,要通过提升人的文明素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发生全面、深刻、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极大提升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首先,倡导正气充盈的主流价值。强化思想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引导群众,夯实思想道德根基。实施新时代红色印记传承弘扬行动,组织“强国复兴有我”等各类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

  第二,培育和弘扬“最美”软实力。继续深入推进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群像选树计划,完善从发现、培育、选树到褒奖、宣传、践行的全链条工作闭环。强化示范引领,重视宣传好凡人善举,展示道德典型的感人风采。注重关爱礼遇,建立对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的经常性联系制度,对生活有困难者予以优待帮扶,让“德者有得、好人好报”成为常态。

  第三,打造更多道德实践载体抓手。针对道德建设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对象特点,谋划一批可感可及、精准有效的载体抓手。突出未成年人这一重点群体,抓实抓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等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突出网络空间这一重点领域,深入实施“网络文明好习惯养成工程”,让正确的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主流。还要充分发挥文化特派员的作用,把正能量、高品质的文化资源送到乡村,助力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6 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2024-12-02 浙江日报2024-12-0200006 2 2024年12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