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梅城的老陈

  去梅城是两年前的邀约。那时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召集我们一拨昔日县(市)党报的老总开会,老陈一见面就邀约:有机会一定来梅城。

  老陈叫陈利群,个子壮硕,大脸大耳的那种,说话有点鼻音,70岁的人了,中气依然如当年做县(市)党报老总时候的足。会议结束,各自返回,但老陈的邀约就如一团钓饵,让去梅城的念头似鱼一样不时摆动。不时的摆动里我倒也弄清了一个常识:古严州府所在地的梅城,并非现在的建德城区,而是另有处所的一个古城——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三江汇合处的建德梅城镇。

  那天下午我们到达梅城还是迟了一个多小时。原因是从建德城区去梅城时,我们由乘车改为乘游艇顺新安江而下到达梅城。老陈也因此在梅城龙山书院的广场上巴巴地多等了我们一个多小时。

  位于梅城乌龙山麓、三江口畔的龙山书院,无疑是古严州文化的制高点和今梅城的文化地标。创办于北宋景祐元年的龙山书院,是范仲淹被贬睦州(今建德)任知州时,上任伊始即拨公款修建的官办书院。它不仅开创了中国州府一级官办书院的先河,还先后引来了李觏、朱熹等诸多大学者来此教授、讲学。因了龙山书院和范仲淹、李觏、朱熹等传道德义理、育圣贤人格,修治国才能的灌谕和践行,严州一带的士子学风大有改观不说,钓台书院、丽泽书院、宝贤书院等30多所著名书院如雨后春笋。亦因此,仅“两宋”时期,严州一地的进士就达497名。

  龙山书院曾因战火和洪水两建两毁,现今的书院重建于2020年,2021年建成,总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虽然建设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多,但整个书院气势恢宏、布局规严,精工细筑、古韵盎然,门楼、牌坊、水池、亭阁、状元桥、仰圣门、大成殿、孔子和四大弟子雕像等传统书院、文庙的格局、元素和符号一应俱全。可以说龙山书院是集古代书院、现代研学于一体的文化传世工程。

  作为严州文化研究会会长,老陈责无旁贷地成为重建龙山书院的核心人物和文化总监。大到书院的整体规划、文化策划、建筑式样,中到雕像碑刻、楹联匾额、布置展陈,小到一石一砖、一树一木、一字一句,老陈无不废寝忘食、精益求精。这从老陈写的气势磅礴的龙山书院重建碑记、老陈撰的文采飞扬的诸多楹联、老陈如数家珍地向我们的介绍讲解中,都可以找到印证。

  当然龙山书院只是老陈这些年保护修复梅城古城、挖掘推播严州文化所做的其中一项。十五年前从原建德日报总编位子退下来后,老陈便一头扎在了梅城,除了双休和节假日偶尔休息外,他每天一大早就从建德城区到梅城,“十五年中我开了八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多。”老陈说此话时有点轻描淡写,我听此话时手里正拿着老陈被授为“梅城推介官”的证牌,心里有点凝重。

  梅城古城的历史已有1700多年,作为州府的所在地也有1200多年。虽然现在梅城只是一个镇的建制,但千年州府的格局、气度和神韵还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初到梅城的游客来说,这种格局、气度和神韵主要体现在至今仍遗留的古城墙、古街、古迹、古建筑和十几座牌坊上。而一头扎在梅城十五年的老陈,呕心沥血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就是让这些古城墙、古街、古迹、古建筑和牌坊等,更具原生态、更富辨识度、更有生命力。此当中政府的决策、投入和社会的协同、支持当然是重要的前提,但作为梅城古城保护修复、严州文化挖掘推播的得力干将和实干闯将,老陈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昔日的梅城曾有115座牌坊,堪称江南牌坊第一城。现今的梅城尚有19座牌坊完整地保留着。对这些牌坊老陈真的是视作了心头肉、膝下子。那天他领着我们一座一座地看了十座牌坊,从牌坊的名称、建牌坊的缘由、牌坊的形制特色到牌坊的年代、楹联额刻以及保护、修复、补建、迁移的过程,老陈每座都讲解得详尽透彻。可以想见若非亲力亲为且殚精竭虑,老陈不可能对这些牌坊有这般的感情,烂熟于心。

  灯光缤纷里,老陈陪着我们来到浙大西迁旧址前的一个小广场。小广场里有一个不大的亭子,里面用玻璃罩了一块高3米、直径1米的圆形石柱。石柱表面有点风化,铭文也大多模糊不清,老陈却颇为亢奋。“这可是我们严州的镇城之宝,叫儡石。”见我们不解,老陈娓娓道来:

  “儡石乃巨石之意。严州的这块儡石最迟出现于唐代中期,它的铭文记载了儡石既能驱邪避凶、遇难成祥、赏善罚恶之神奇,又能庇佑百姓安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盛世景象,实为世所罕有的神奇之石!可惜的是史书虽有不少严州儡石和铭文的记载,但沧桑变迁,这块儡石已神秘地消失了数百年。2021年1月8日上午,为修复一张石供桌,我和研究会的几个同事到一个旧石件堆放场寻找石供桌部件。因为前一天下过一场大雨,大大小小的石构件都透出干净的亮色,就在我蹲下身子看几块残件的时候,无意间瞟到旁边一块赭红色的巨型石柱上有清晰的文字,我情不自禁地大叫一声:‘这石柱上有字!’在场的几个人立即围拢过来,大家仔细辨认石柱上所刻的文字:‘……哉……石……镇……州……灾祥寔由……’当时虽只辨认出8个字,但我们几个都非常激动了。赶紧拓片后,那石柱上的文字竟和史书记载的儡石铭文一模一样。”

  “消失数百年的奇石重见天日,这是盛世祥瑞,也是你为梅城呕心沥血的最大回报。”我们不约而同地感慨,老陈也呵呵地笑了。笑着笑着老陈又用手托住了腰。老陈的腰不好,这些年的奔波辛苦,腰更加不堪。“身体还是第一位的呵。”“没事没事。我老娘都102岁了,还自己种菜、做饭、干家务呢。”老陈又呵呵地笑了。

  梅城要继续发展,老陈这样的笑声也会继续响着,一直响下去。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梅城的老陈 2024-12-01 27201377 2 2024年12月0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