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理论宣讲员、文化特派员王延隆——
打造优质IP,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编辑 李雅南 吴晔
我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授,也是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文化特派员是浙江在全国首创的探索性工作,面向社会各界选拔有高水平文化素养及文化专业特长的个人,通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到基层开展宣传思想文化指导工作。自今年5月到基层报到以来,我常常在思索,我的专业能为派驻地做些什么?
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着眼于本土优势和特色。我联系的是宁波慈溪龙山镇东门外村,该村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于是我深入思敬小学旧址(抗日战争时期龙山镇最早的党组织所在地)、万顺酱油厂(慈溪境内唯一保存较好的近现代工业遗迹)、百年老宅继勤堂等公共文化阵地,了解社情民意、乡土风俗、文化特色、资源禀赋。我发现,这里的乡村文化阵地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却缺少“流量”,这也成为我日后工作的突破口。
如今,东门外村有思敬小学、思敬公园、思敬书屋等,“思敬”已经成为村里的文化标识。经过深入思考,我确定了“富而思源、富而思敬、富而思帮”的“三思”人文乡村建设项目意向。
首先是深挖历史,讲好故事。我带领团队走访了龙山新四军研究会会长黄岳大,结合村民口述史勾勒出龙山镇与东门外村的历史脉络,挖掘红色故事,以数字化赋能推进“乡村记忆”档案建设,整理访谈、口述、研究成果并出版《龙山红色文化记忆》等。其次是丰富形式,促进参与。我推进了“乡村图书室”项目,为东门外村捐赠400余册图书,并定期组织阅读和文化活动。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思源·思敬·思帮”龙山宣传文化品牌提升项目,打造乡村优质IP,推动文化资源成果转化,为乡村引流。
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利用率如何?村民满意度如何?考验着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质量。我相信有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上我们好的项目设计,通过人才返乡、文化下乡撬动资金、项目等多种资源要素,一定会增强城乡文化资源的流动性,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