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嘉宾热议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1+1,能带来多少惊喜
本报记者 郑亚丽
去年以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如火如荼,新质生产力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当两者相遇,会给经济社会带来怎么样的惊喜?
11月21日,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上,嘉宾们畅所欲言,给出了各自行业视角的观察。
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论坛上宣布启动的“三体计算星座”项目,引起现场嘉宾的关注。之江实验室总工程师赵志峰表示,他们将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建千星规模的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星座建成后整个太空算力将达到1000P。
以往,太空的算力远不能满足卫星对算力的需求,最简单的问题就是卫星数据传不回地面、无效数据多。赵志峰以太阳观测卫星举例表示,每颗卫星每天会产生500GB左右的观测数据,但每天只有20GB的数据可以传回地面。有了太空计算系统,今后就可以在太空进行数据计算,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
这样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项目,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和新质生产力的无限遐想。
新质生产力的“新”和“质”体现在哪儿?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看来,其中之一就是技术的突破。
“我认为第四次科技革命最核心的标志明确了,就是以算力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表示,人工智能对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大要素进行了革命性变革。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出现一个跃升。
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
社会各界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到底如何促进千行百业的转型升级。
对量大面广的制造业中小企业而言,人工智能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蒲惠智造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层对管理成效掌控不足、在线数据处理反馈响应效果不佳、对软件系统的价值获得感较低等关键问题。
为此,他们把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融入“云化”工业基础软件中,将各业务场景下的管理要求转化为具体、可自动执行的规则,并借助先进的实时计算引擎,深度分析大数据,从而帮助企业实时监控和精准施控管理过程。今后,他们还要进一步打造“人工智能+工业”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拐点,从一个类似于手工业的阶段进入到了大工业生产阶段。”刚刚过去的双11,京东尝试了让大模型做智能客服,开启数字人直播等,京东集团副总裁何晓冬认为,人工智能已经带来相应的产业价值。
“我们要充分发挥在行业场景和数据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产业AI,让AI进入生产系统,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新动能。”在华为云全球Marketing与销售服务总裁石冀琳看来,大模型落地行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行业大模型的开发与实践,都是行业生产力的一次跃迁。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融互促
AI大模型时代的到来,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改变一目了然。阿里云智能副总裁安筱鹏发现了一些变化,比如创新的基础设施变成了算力,创新的主体从学校转移到了科技公司。他认为,今后只要有集成电路的地方都有可能被人工智能驱动,这个领域也会成为中国产业大模型结合的一个爆发点。
“算力是进入人工智能领域最大的障碍之一”“我们仍需要探索高效的数据驱动方式”“在AI算力的需求能耗越来越大以后,我们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嘉宾们针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提出了许多思考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黄铭钧关注的是数据驱动智能向善。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成熟,数据已经成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这对训练AI也非常重要,可以提高相应的服务和质量。不过,在探索高效的数据驱动的方式时,仍面临整合数据和数据智能升级的问题。
如何确保人工智能以负责任的方式发展,也成为全球关心的核心议题。The Open Group全球EA副总裁兼亚太地区总经理克里斯·福德表示,AI的发展必须以服务人类、推动社会进步为目标,而不仅仅是追求技术性能。
让人工智能“加”出新质生产力,不少嘉宾给出建议:眼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互融互促——以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擎,以产业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
(本报记者 郑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