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的红色叙事
郑晓林
最近,浙江作家纪风创作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女政委》。我以为,这是一次另辟蹊径的红色叙事。
这部长篇小说以红军挺进师为历史背景。1935年在赣东北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政委刘英,参谋长王蕴瑞,初建时全师538人。挺进师成立后,迅速在浙西南开展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开创了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1935年9月,国民党调集40个团共8万兵力,大举进攻闽浙赣皖边区红军。在战争中,许多领导人和战士牺牲,浙西南游击根据地遭到破坏。随后,粟裕、刘英率领挺进师主力进入泰顺,并在那里成立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省军区,成为中国革命在南方的战略支点之一,为夺取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段轰轰烈烈的红色历史,在长篇小说中有着直接正面的叙述。当然,作品更多的是在此背景下,通过一支红军伤兵队伍坚持三年的游击斗争,以小见大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小说在史实的叙事中,是经得起历史考证的。在场景的描绘中,不是杨靖宇抗日义勇军所处的雪山黑水、林海雪原,也不是琼崖游击队穿行的椰林遍地、五指山脉,而是武夷大山、括苍山麓的闽浙山区深部,这里有葛根、有团鱼、有钼矿,当然还有戏班袅袅的歌声与琴弦。从这样场景构成历史真实升华上来的艺术真实,是将严谨简要的历史表达,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多面立体的形象语言。
中国革命是一座伟大的熔炉,不一样的原料、不一样的路径的人,却都“百炼成钢”。本书作者纪风对司琴、福建佬等人的成长描写,并不是停留在我们所熟知的吴清华、郭建光等人的红色英雄故事上,而是通过另辟蹊径的独特展现,丰富并丰满了经典文学人物形象的长廊。
一是历史表达的深刻性。一部作品,如果仅仅正面描述中国革命发展壮大的过程,那只是一部历史著作,而不是一部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是深刻挖掘人在历史发展中,人的觉醒、动能、成长、成功等一系列思想、行为的演进;并且,这种演进化为生动的故事,鲜活的形象和动人的情感来感染读者,从而揭示了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直到胜利的必然性。
《女政委》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早在20多年前,在民政部门工作的作者就一直关注着一群特殊的老人-—-红军和新四军老战士。他曾经连续七八年到省里几个干休所的老同志家里进行访谈,和他们成了忘年交。在交往过程中,作者深切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进步青年投身革命洪流的热血激情和奉献精神;也进一步了解到年轻革命者在革命和战争中所付出的极其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他们不但经受着身体损伤和生命牺牲的巨大考验,也经受着人性和情感等精神方面的巨大考验。
特别是一些女性老战士的革命事迹和生命历程,更是给他带来更多的震撼。战火硝烟虽然已经散去几十年,但她们平静叙述的背后,难以掩饰的是她们在革命和战争开始时激情的澎湃、挫折后的痛苦、失败后的绝望、绝境中的奋起、胜利后的安详以及对牺牲战友和亲人的无尽怀念。在这些叙述的背后,她们都不约而同地展现出了革命者伟大的人性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热烈渴望。
这就是作者写《女政委》的初衷,也是我们透过小说叙述的背后,所能够被打动到的那些充满革命激情和人性光辉的战火青春。父辈们激情燃烧的青春,会引燃我们现在所处这个时代的青春。
二是人物塑造的丰满性。有了一个很好的故事内核和框架,并不意味着就会有一部很精彩的小说,需要有一个合理又吸引人的角度来描绘,来摄人心魄。
对作者而言,革命和战争的素材有成千上万。小说当中的这些素材也都有真实的原型依据。他只是作为忠实的记录者,通过人性和情感这条线,把相关的素材串联起来,进行了最朴素的表达,并且努力展现不脱离生活真实的那些细节,文学才显得富有质感。中国革命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是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重新解构,重塑民族精神。在这场革命中,时代中的每一个人都不能置之度外。
这部小说,是一个女性从18岁起往后三十年里的故事,历史跨度从红军时期到抗战时期,再到解放战争直至革命胜利。“女政委”,最先是一位名叫洪仙姑的女共产党人在后方医院的职务。这位女政委在小说进行到三分之一时候就牺牲了,但这个女政委的精神力量,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在主人公司琴的心里慢慢生根发芽壮大,并且在一生相伴随行,成为她一路前行的指路明灯;洪仙姑的女儿小阳光最后的失而复得,既是文学情节波澜起伏的需要,更是寓意着红色力量的根脉代代相传。
作者受前苏联战争文学的影响较深,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其中的文学理念和美学表达的影响,尽量地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文字后面,在不动声色之中娓娓道来战争中的女性是如何安放青春与爱情,以及展现生命总是不可阻挡地冲破苦难和灾难。
三是影视IP的兼容性。一个时代的文学,有一个时代的标杆样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达,都是与那个时代的文化传播力密切相关。当下是影像图片时代,文学与影视IP的兼容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作者曾经创作长篇小说《风中的白果树》,后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美丽的鲜花在开放》(2010年)。该剧由高希希导演,许晴主演后,获得了较好的口碑。此外,作者还有电视剧《最后一枪》(2012年)、《春风又绿江南岸》(2022年)等影视作品问世。对于这样一位小说、电视剧跨界的作品而言,作者利用了影视创作的一些优势,包括戏剧冲突、对白、悬念、故事推演的节奏等等,有机、恰当地运用在小说创作中,使得小说的整个文学质量、叙事都特别有意思。
我们看到,红军挺进师三年斗争结束后,作者在历史背景的陈述、人物关系的梳理和故事线索的铺垫方面也完成了相应的文学交代。于是,在国共合作、抗击日寇、深入虎穴、回乡剿匪等等的故事叙述高潮迭起,悬念密布,不仅情节推动紧张有序,人物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不断出现反转再反转的艺术效果,一直持续到作品的最后一行。
影视剧最重要的就是人物关系,人物关系理清了,戏就活了。司琴和陈泽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一开始是仇人,后来演变成了夫妻。这看似不太可能,但作者的故事叙述、细节设置、情感铺陈,使得这一切变得符合故事发展的逻辑。又如报信的“狼烟”一事,读者也会感到些许的不甚合理,但因为作者巧妙设置的悬念和细节,随着情节发展,就会发现,“狼烟”虽然死了朱大龙,也怨了司琴,还恨了陈泽,不仅情节有了推动力,人物关系的矛盾也有了尖锐性。这恰恰就是电视剧故事发展所必须的,等到矛盾化解,就会有“恍然大悟”之感,进而会有“拍手叫好”的冲动。这时候,就不得不佩服作者构思的巧妙,布局的缜密,文笔的精巧。
《女政委》另辟蹊径的红色叙事,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和启发。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