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区聚集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3名国际儿童——
义乌“联合国社区”来了个洋爸爸
本报记者 钱关键 何贤君
11月17日,在世界儿童日即将来临之际,一场名为“联合国社区儿童议事会”的活动在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报晓书苑举行。上午9时许,来自伊朗的哈米穿着蓝色条纹西装来到现场,和来自中国、印度、也门等6个国家的20个孩子展开互动交流。
当天议事会的主题是,让孩子们来规划、设计社区一块荒地的用途。作为鸡鸣山社区国际儿童主任,哈米在现场不断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畅所欲言。经过2个小时讨论交流,孩子们投票决定将荒地改造为一个“儿童花园”,并用画笔共同绘出“施工图”。
“很期待花园建好的那一天,能在孩子们脸上看到惊喜的表情。”哈米说。
“有问题,你就来找我”
鸡鸣山社区生活着来自全球74个国家和地区的1388名外籍人士,其中包括来自巴基斯坦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3名国际儿童。他们的年龄从几个月到18岁不等,随父母、亲戚来中国生活、学习。为了让外国小朋友更好地融入义乌,今年6月,义乌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鸡鸣山社区联合聘请在义乌生活了22年的“中国通”哈米为义乌首位国际儿童主任,参与社区治理和关爱儿童活动。
哈米性格开朗、热心公益,精通汉语、英语、日语等6种语言。他不仅对多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熟稔于心,还是一位心理学博士。“有问题,你就来找我。”这是哈米常对鸡鸣山社区外籍居民及他们的孩子说的一句话。
今年12岁、来自巴基斯坦的Jack来义乌7个月了。刚到义乌时,他曾因语言不通、交不到朋友而苦恼。哈米在了解情况后,主动联系Jack父母,帮孩子报名参加社区的汉语培训班。不到半年时间,Jack就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还在汉语培训班交到了新朋友。”Jack高兴地说。
“联合国社区儿童议事会”于两个月前在哈米的倡议下设立,如今已举办3场。“很多孩子初来中国,都会遇到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等问题。”哈米说,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快速融入社区生活,参与社区治理,成为社区“主人翁”。
一个月前,他在社区组织的一场民俗体验活动中,让10名中外小朋友上台做游戏,故意在现场只摆放9张椅子。经过哈米的点拨,孩子们很快将9张椅子拼成一个“长条凳”,让所有人都“有了座”。
“关爱孩子,要从细节入手”
“哈米对外国人很了解,也很有爱心。”义乌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主任傅春莉说,这也是他们聘请哈米担任国际儿童主任的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义乌现有国际儿童3000余人,是全省国际儿童数量最多的县级市。其中,约有1000名来自五大洲100多个国家的小朋友,不时会来鸡鸣山社区参加各类儿童研学、汉语培训、民俗体验活动。
“关爱孩子,要从细节入手。”作为鸡鸣山社区中外居民之家委员会主任和社区“国际老娘舅”工作室负责人,哈米在积极参与在义外商之间矛盾纠纷调解的同时,也十分善于从家庭角度化解孩子们“成长的烦恼”。
1年前,有一名叫小丽莎的13岁伊朗籍女孩经常来社区参加活动,她总是穿着紧巴巴的衣服,看起来很不协调。
哈米带上几名外籍朋友一起去小丽莎就读的学校和家里走访。他了解到,小丽莎的父亲因做生意亏了钱,生活被搞得焦头烂额,压根没注意到女儿身上的衣服已不合身。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哈米没有对小丽莎的父亲提出质疑,而是借着一次社区“儿童表演课”活动,给小丽莎买了一套漂亮裙子。
“当时我是给小丽莎和她最要好的朋友一起买了衣服。这样,小丽莎就不会尴尬,自尊心也不会受到影响。”哈米说,他也是想借用这样的方式,提醒女孩的父亲要关注孩子成长。后来,小丽莎回国后,还专门给哈米发来信息:“哈米爸爸,回国请到我家乡来玩。”
在义乌22年,哈米帮助过的孩子不计其数。他曾带一对巴基斯坦夫妇和他们发着高烧的孩子深夜到医院看急诊;也曾帮助多个国家的14个小孩在义乌江东幼儿园、鸡鸣山小学及相关汉语培训机构入学。
利用“职务”之便,哈米还经常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参与到关爱国际儿童的活动中。
“哈米是我们的‘洋爸爸’,他是我们的榜样,现在我也成了一名志愿者。”曾受助于哈米,今年18岁、来自也门的莫哈蒙,如今成了哈米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关爱国际儿童活动的一名“小跟班”。他从和哈米的交流中,学到了谦和待人等许多为人处事道理。
“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相互了解、建立友谊”
“和中国家长一样,外国家长最关心的,也是孩子的成长、学习。”经常和哈米联合开展关爱中外小朋友志愿服务的义乌市同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池圣灵说。如今,在哈米等人推动下,鸡鸣山社区多元文化交融的氛围日益浓郁:社区墙绘内容丰富多彩,充满异国风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专门为中外儿童开了一间活动室;社区报晓书苑书架上,摆满英文、阿拉伯语等多个语种的儿童读本。
“服务共享、权利共保、空间共建、环境共融……”在鸡鸣山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校校看来,不管孩子来自哪里,无论什么肤色、民族、国籍,住到鸡鸣山社区,就是鸡鸣山社区的居民,而哈米就是社区和外籍居民、国际儿童沟通的一座重要桥梁。
“感谢社区,也感谢哈米。”11月17日上午,活动现场,新义乌人马清芳对哈米一个劲点赞。她表示,因为带女儿参加“联合国社区儿童议事会”活动,她8岁的小女儿赵丽雅和来自印度、约旦等10余个国家的几十名外籍儿童成了好朋友。
傅春莉说,目前,哈米关爱保护国际儿童的工作经验正逐步向义乌全市推广。11月16日,他们联合有着100余名国际儿童的义乌市后宅街道金城社区,向来自叙利亚、在义乌生活了10年的热心人士麦克发放了社区国际儿童主任聘书。
小社区,大世界。哈米说:“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通过社区各种活动,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相互了解、建立友谊,长大后,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美好的地球家园。”
(本报记者 钱关键 何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