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临”里共建 打造全域“教共体”临平样板

  杭州市临平区以“临”里共建为目标,以区域内教共体为驱动,以“一核五聚”教共体临平模式为突破,构建义务教育段融合型教共体19个,共建型教共体10个,跨地区教共体9个,学前段薄弱民办园互助共同体25个,实现区域内教共体覆盖指数达100%。临平区全力打造的全域“教共体”临平样板,成为浙江省首批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区,亦使“教育共富”在临平初具轮廓。

  日前再传喜讯,临平区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评估并完成“国评”,入选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单位,跻身全国前列。

  聚焦顶层设计

  以规范引领构建“育联网”

  杭州市临平区对于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2004年,该区就创新探索“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的集团化办学及教共体,直至2023年,成立以临平区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教共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10个区域内共建型教共体单位,以“临”里共建为品牌集中创建“一核五聚”教共体临平模式,成为浙江省首批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区。

  “‘一核’指以‘综合整体评价’为核心撬动区域教共体整体推进,‘五聚’则围绕资源、干训、教师、学生、文化等七大板块,聚焦教共体实践的积分制、分项等级制、星级制、达标制、倾斜式等五类评价标准及方式。”临平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一套相对成熟的考核体系,正是通过20年的实践不断完善形成的。

  围绕“学有优教”“教育共富”的教育目标,临平区先后出台《临平区义务教育段学校“临”里共建联盟暨区域内教共体建设实施办法》《杭州市临平区义务教育阶段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文件,组建教育联盟工作领导小组,打造学科指导委员会,完善组织、制度、经费三大保障,常态化推进教共体工作。

  在临平区,实验小学、临平一小、育才实验等学校教学质量居前,广受家长赞誉。他们就像各自联盟中的大哥,牵手附近几家学校,共同前进。“我们打破了传统的‘一对一’帮扶模式,明确以一所学校为核心校,其余4—7所为成员校,形成一个以核心校为主体,成员校相辅相成的教共体共享共进共赢模式。”临平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共育共生

  以互融共通孵化“育联网”

  育才映荷、星桥一小等5所小学组成了“五指联盟”,寓意五指分开各有所长,五指合力则成为更有力的拳头。

  曾经,几所学校困扰于青年教师比例偏高、编外教师多、教师教研能力偏弱。成立“五指联盟”后,五校共同组建联合研修机制,由各校长挂帅当轮值主席,核心学校的教务员担任固定秘书长,每学期召开多次议事联席会,并整合教工体内的名优教师资源,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按不同入职年份组建教羽连、智翼营和慧翔团,以名师带徒形式展开线上线下青年教师联培,还将这种“双向共赢”拓展到课外活动,成效显著。

  除草、耕地、播种……今年植树节来临前夕,“‘植’此青绿 生生不息”2024年植树节活动在临平区育才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映荷小学的校园里举行,学生用自己的小手为学校增添更多绿意。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必要途径。我们长期开放校园农场,致力于让自然环境成为‘第二课堂’,正是靠着这样的办学理念、思路、成果,我们打造互助型团队,助力区内其他小学打造出‘劳动育人’德育体系,受到诸多主流媒体的肯定与报道。”育才映荷小学负责人说。

  文化共生,师资共享,教辅共研。两年来,临平区以教共体为单位,搭建课程共享平台,各教共体发挥自身精品课程优势,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双师”互动课堂354次,以“独学—对学—组学—群学”的学习形式,增强课堂互通,打造魅力课堂。同时发挥各校优势,整合资源,形成线上共享课程60个,精品展示课29个。

  课程共享之后,孩子们的生活也更加趣味多彩。比如塘栖盛产枇杷等土特产,在传统节日节点,塘栖第二小学发挥塘栖地域特色,与教共体内的师生共制塘栖特色糕点,将优质食育课程共享,实现了从“云端学”到“动手做”,孩子们兴致高涨。

  依托临平区弘“临”思政、“五色五育体验地图”、体艺“2+1”等工作,临平区在区域内搭建“半小时教育共融圈”,教共体联盟学校之间常态化开展城乡学生集体交流、实践、展示等活动97次,并同步完善学生交流“线上模式”,利用“名师工作室”“双导师”方式将优质课程共融共享给周边更多学校的学生,让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聚焦共研共进

  以量多质优强化“育联网”

  上周,由临平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带队的校长、名优教师一行人,历时7个多小时车程赶到温州泰顺,开展“教共体”线下送教活动。

  “浙江首批教共体办学试点区在杭州一共3个,与另两个试点区不同,临平最大的特点是城郊接合部面积大。因此,在发展集团化教共体的同时,我们更为突出全域“教共体”建设,并在这个基础上外拓到跨区域教共体的打造。”临平区教育局相关人士说。

  在20年的实践基础上,全域“教共体”的探索颇有水到渠成之势。

  在名师共享层面,临平区各教共体组织校内名师成立学科建设指导小组,发挥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辐射作用,截至目前,共计成立7个幼儿项目组、10个教共体领导小组、50余个学科建设指导小组、120个名师工作室,开展品牌特色展示活动32次,交流互助活动500余次,从而推动结对学校管理共进、差异互补,实现了资源共享“零”距离。

  在教师成长层面,197名青年教师与教共体名优教师结对建立师徒关系,开展帮扶活动1172次,以“五定四要”集体备课为驱动,借助“互联网+”数智平台,建立各教共体内集体备课、作例研究等工作制度,开展教师集体交流351次。其中,教共体模式下的“报团卷入,分组PK”集备模式,因为整个项目定时定期定量,分工明确,落实有效,获得了浙江省第九批“双减”优秀实践案例。

  在干训交流层面。全面落实中层干部跟踪式跟岗制度,每学年开展干训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教共体内成员校管理优势,分类别、分阶段进行跟岗锻炼,66名高层次名师跟岗、轮训69024小时,开展支教活动57次,累计交流时长达156288小时,惠及1200余名农村学校学生(幼儿)、160余名农村学校教师,有效提高了临平区内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

  临平区在全域“教共体”探索中,以共享、共进、共研、共生、共长的新生态,打造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临平模式”。预计到2026年,临平区可望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可及和优质资源共享,助力“教育共富”走深走实,打造出“学在临平”的教育新高地!

  (图文由临平区教育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临”里共建 打造全域“教共体”临平样板 2024-11-19 浙江日报2024-11-1900005;浙江日报2024-11-1900006 2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