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以改革赋能,让科技创新人才竞相涌流

省政协开展“支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创新创业情况”专题调研

  近日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连续3年居全国第4。在这项彰显科创综合实力的排名背后,是多年来浙江不断放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贯通的聚变效应、持续提升省域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一系列付出与努力。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 浙江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大力营造对人才友好的发展生态,努力形成“浙江成就人才、人才成就浙江”的良性互动格局。今年以来,省政协围绕加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聚焦激发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就人才政策供给如何更有效匹配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热点,组织委员、专家、学者等深入杭、嘉、湖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走访调研,了解我省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构建多平台、多层次

  人才赋能机制

  攻克大型隧道掘进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推动我国“掘进装备跻身世界前列”;突破光刻机浸液系统关键技术,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首创完整的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体系,让我国也能自主掌握飞机数字化装配核心技术及装备……这些令人自豪的荣誉,均出自浙江大学流体动力基础件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近日,省政协调研组走进这个重点实验室,实地考察相关装置、设备,了解其硕果累累的科研成绩,并与来自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加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展开热烈讨论。调研组认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议浙江的一流学府能从支持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强校企联动、促进实践教育、推动跨学科属性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加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在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征程上,分布全省各地的科研院所同样重任在肩。筑巢引凤、苦练内功、精心孵化,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历时5年成为南太湖新区链接全球全要素的核心平台,该院通过不断深化产学研融合创新,让青年人才挑起大梁,已培育出科技企业40家,推动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持续从研究室迈向应用领域;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通过对接清华大学20多个院系,吸引了100余名校友前往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形成了由国家级人才领衔、清华校友和海归高层次人才担纲、平均年龄仅37岁的创新人才队伍,并与浙江能源、华友钴业等100余家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联合攻关,累计组建企业联合研究中心35家;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组建起以学科交叉创新为特征的“10+N”创新研究中心,推行PI科研创新团队发展模式,打造“1235”人才队伍雁阵格局,构建“校—院—企—政”四级联动引才机制,依托京沪杭“人才飞地”及全球引才网络,运用大数据人才甄选策略,精准绘制引才图谱,吸引海内外人才不断集聚……

  调研组建议,在推动我省“双一流”高校、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各研发平台和区域研究中心等机构进行定位和功能梳理,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搭建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多模态区域创新体系,为人才投入各环节创新活动提供立体式平台;加强对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通过企业和高校联动使基础研究和产业活动的高水平人才群体充分碰撞交流,组织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等交流互动,凝练前瞻性关键性的产业问题,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此外,要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省属企业中的布局,聚能龙头,培育高能级企业群,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激活全域创新活力,构建“百花齐放”、开放互联的创新系统,为高水平创新人才赋能,并带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机融合。

  全面优化

  人才评价与考核机制

  人才,快速聚集;产业,蓬勃脉动;城市,向上生长——放眼如今的浙江大地,人才与城市互相奔赴、互相成就已成为主流,一片片人才荟萃、动能澎湃的科创高地,正“八仙过海”争相成为全球人才心生向往、人生出彩的创新创业新天堂。

  杭州发布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政策,提出将加大对产业领军人才的支持力度,项目资助占领军人才总量的80%以上;授权企业开展人才自主评价并给予政策支持,3年新增高层次产业人才10万名;同时,牵头打造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产业联盟,建成数字、集成电路2个市级产业联盟和覆盖智能制造、数字营销等14个区级产业联盟,帮助就业重点人群提技能、促增收;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相匹配的薪酬和激励机制,引导企业打破技能工人收入的“天花板”,实现技能高则工资高、贡献大则待遇优,全面营造技能成才的社会氛围。

  宁波一方面做好政策支撑“加法”,如持续完善“通则+定制+专项”人才政策体系,新制定11个专项和4个定制政策;同时,又在人才评价制度上尝试做起“减法”,以甬江科创区为核心区,深化人才工程举荐认定制,优化重点企业人才举荐权,支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4家单位获省顶尖人才自主评审权,分别支持65家、810家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省政协调研组认为,应推动合作攻关成果在不同主体间的互认,将产业转化实际成果纳入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同时,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的建设,加大对概念验证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等的支持力度,拓宽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省内顶尖高校管理学院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资本孵化、产业生态整合等方面的作用,为风投创投机构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走访中,调研组欣喜地发现,如今对创新型人才的认定和评价,论文已不再是唯一因素,产业标准和市场机制正在人才评价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当下,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尝试把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交到用人单位的手里,让“人才好不好,企业说了算”在“浙”里成为新常态。今年4月以来,温州系统集成、创新开展“问企识才”改革,其最大亮点就是把市级人才计划举荐权、职称自主评审权、技能等级评定权授给企业,形成“企业推、政府核、人才享”的企业人才评价体系。如全市人才指数前100名企业自主聘任的“首席专家”,可打破申报名额、学历、职称等条件限制,优先申报市级重大人才工程。新政推行半年多来,一条企业自主引育、职企双赢的新赛道已然形成,人才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一场场引才活动“筑巢引凤”,一次次创业大赛“抛砖引玉”,浙江迎接天下英才的信心和决心无比坚定。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以改革赋能,让科技创新人才竞相涌流 2024-11-15 浙江日报2024-11-1500013;浙江日报2024-11-1500017 2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