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等地推进医校协同守护学生身心健康——
健康副校长,疗效如何
本报记者 林晓晖 傅颖杰 通讯员 陈东昊
秋冬是流感高发的季节。这几天,义乌市江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站站长朱东军例行检查辖区内学校因病缺课情况时发现了异常:“一所中学连续出现4例流感样病例,其中3例在一个班。”从业30余年,朱东军对此有着敏锐的嗅觉,“可能会造成聚集性传播”。
赶到学校后,朱东军和校医、老师一起完成了一系列应急处置措施——消毒、采样、确认首例患者,并根据座位分布、活动区域预判传播范围。
朱东军的另一个身份是义乌市江东街道5所学校的健康副校长。从2019年开始,义乌市推行健康副校长制度,今年已覆盖全市270余所公办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
实际上,“医校协同”的模式早有萌芽,但打通校内外健康共育通道仍存在“堵点”,教师兼任卫健工作,校园日常医疗卫生保障不够规范、健康教育不成系统仍是普遍问题。
教育部等五部门曾明确发文鼓励选聘医务工作者担任健康副校长。11月1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再次强调卫健部门的主体职责,倡导医教互促。近年来,健康副校长制度已在我省多地推进。记者探访率先实现全覆盖的义乌市,了解这一制度的新“疗效”。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语文老师教如何预防流感,数学老师来做卫生健康工作计划”,义乌市江东中学校长朱志刚打了个比方,出于专业能力限制,以往学校的卫生健康工作,形式比较单一,针对性不够,“老师自己对医学知识都只了解‘皮毛’。”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健康副校长都是医疗卫生机构中层以上负责人或从事医疗、预防、保健、护理等专业有着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义乌市江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季丹萍介绍,“这批医务工作者经由市卫生健康局推荐、教育局备案后,实行聘任上岗,任期一般为3年,不占学校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
朱东军从第一任聘期开始就入驻江东中学。校长朱志刚形容,是“一大块石头落地”的感觉。“比如传染病,学生健康相关的突发事件很多是不可控的,依据过往经验设计的常规方案常常很被动。”
健康副校长的日常工作往返于医校之间,他们往往更早掌握全省乃至全国传染病的发病趋势,能把信息带到学校里,把预防和部署工作做在前头。
去年秋天,朱东军在日常校园巡检时,听到一名咳嗽较久的学生喉咙发出鸡鸣样的声音。当时,百日咳还未大规模流行,但从事疾控工作的朱东军马上想到了可能是这种传染病。
“整个年段排查了一遍,发现2例同症状患者。”进行应急处置的同时,朱东军和学校老师一起制定了关于预防百日咳的预案。今年,在全国多数学校普遍流行的百日咳,他们去年已经提前做了预防部署。
“不仅是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校园的卫生健康工作由无数个微小的细节组成。”义乌市春华小学校长陈立敢说,具体到灯光、课桌椅的调节、食堂食材的留样检测等。健康副校长把更全面、科学的健康理念落至细微处。
从一次科普到长久滋养
开学初,义乌市北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医护人员对义乌市春华小学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
义乌市北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科科长何雪珍参与这项工作。以往,她将体检结果报给学校校医,数据结果上传,体检任务就基本结束。现在,作为春华小学健康副校长,何雪珍考虑得更多:这些学生体检指标异常背后的原因有哪些?怎么帮助家校沟通,共同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健康副校长常驻校园,健康管理不再局限于“一场科普”“一次体检”,而是对学生健康状态长期性的关注和追踪。
何雪珍从去年9月开始帮助一名超重学生持续减重。“小姑娘才一年级,但是超出正常体重12公斤,经过检查发现,她甚至已经出现提前发育的现象。”何雪珍和家长反复沟通,发现主要原因是家里日常饮食结构不科学,并为她制定了详细的膳食和运动计划。
健康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朱志刚深有感触:“学校是教育的场所,在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健康副校长进行长期健康教育,学生自然产生对健康更专业、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种自然形成的防护屏障。”
从健康指导员到健康副校长,对这群医务工作者而言,身份的转变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也给予他们更多建言献策的权利。根据义乌市卫生健康局发布的实施方案,健康副校长参与制定学校每学年的卫生工作计划,享有列席学校涉及卫生健康议题校务会的参与权、决策权等。
由此,健康副校长在新岗位上发挥各自专长。何雪珍是儿童保健科医生,她更加注重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健康管理,疾控站站长朱东军有着丰富的传染病防控经验,帮助学校优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实现“一校一策”、对症聘“医”。
合力应对事半功倍
以更宽广的视角看待,健康副校长不仅是学校的“健康守门人”,他们上下联通,建起家、医、校合作长效机制。就像一个个节点,与学校、家庭扭紧、合力,织牢、织密健康教育这张大网。
目前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更多维、更复杂,多名学校领导、教师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不仅仅是传统的治病防病,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面临着更多新问题。
比如,肥胖问题日趋低龄化,如何让孩子们科学饮食、合理运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作为触摸着电子屏幕成长起来的一代,怎样保护视力,避免网络沉迷?还有青春期出现的心理障碍等问题,都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去年底开始,在北苑街道大力支持下,春华小学打造了“家校医社”共育实践中心,打造义乌市青春健康教育基地,设置了包括共育多功能厅、个别辅导室、团体辅导室、音乐放松区等功能区域,何雪珍在这里讲授《成长之道》课程。“这是以班级为单位设计的参与式课程。”她介绍,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原因来自家庭教育,所以我们也把家长请来学校,共同分析问题。
朱东军告诉记者,他与学校共同策划系统的健康教育科普讲堂。他“牵线”邀请义乌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专家前来分享健康膳食知识,请急救中心的专家手把手教学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经由健康副校长,更新的健康教育模式、更丰富的社会资源汇入,形成一股更强大的合力。
此前,社会上对于这一新制度有许多讨论:有人担心这些医务工作者大多是兼职,他们在承担原单位工作的同时,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校的健康管理工作中;还有健康副校长与学校原有的卫生保健人员、管理人员之间的职责界定问题等。
对此,义乌市卫生健康局疾病预防控制科负责人何安庆表示,卫健部门和教育部门每年都会联合组织开展专项培训,不断提高健康副校长业务技能,并对学校落实健康副校长意见建议情况和健康副校长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单位和个人年终考评,此外,也计划配备更完善的激励保障。
(本报记者 林晓晖 傅颖杰 通讯员 陈东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