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如何更有竞争力,机械化率怎样再提升,农业科创发力在何处……
浙江广袤田野这样作答
本报记者 祝梅 来逸晨 通讯员 裘云峰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11月11日至12日,浙江首次召开全省农业科技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2023年度浙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97%,较农业“双强”行动实施前提高2.8个百分点。
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2021年,浙江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召开大会,提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农业“双强”发展思路。几年间,全省农业科技提速发展。而本次会议上,浙江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立足产业、面向市场系统提升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形成具有高科技、高品质、高效能特征的农业新质生产力。
让“土特产”拥有更多新花样
农业新质生产力,啥样?在嘉善县中荷循环农业科创示范中心,一切都是具象的:一盘盘生菜种子住在共10层的育苗“大楼”里,有效育苗面积相当于传统农业5000亩至7000亩育苗用地。育苗全程封闭、隔绝病虫害和重金属,“出关”后的秧苗无缝衔接叶菜工厂化定制生产环节,20天左右即可采收。
“我们的水培生菜走订单农业路线,主要供应海底捞、盒马等中高端市场,是全亚洲规模最大的单体叶菜种植工厂。”嘉善铪科中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汝荣告诉记者,基地由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荷兰铪科农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亩均收益是露天种植模式的80倍、设施大棚的10倍。“叶菜工厂化种植市场潜力很大,华东地区一天的叶菜需求量约为5000吨,仅海底捞上海地区的日需求量就达30吨左右。”他透露,本月,荷兰铪科将在湖州启动新建又一座种植工厂。
围绕市场需求进行产业创新升级,是浙江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在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未来食品实验室,记者尝到了一款以云和雪梨为原材料的气泡果汁饮料。“产品新鲜出炉,本月刚刚试生产。”未来食品实验室主任助理刘冠辰说。近两年,浙江有不少地方上门寻求“土特产”升级良方,比如实验室联合研发的NFC胡柚复合果汁、福柚膏等产品,就很好地保留了常山胡柚的营养价值成分,让“土特产”拥有更多商品形态。
农业新质生产力范围很广,涵盖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浙江正着力强化应用导向的科技攻关,换句话说,农民是否从中受益,是重要的检验标准。本次会议上,浙江从近400项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成果中评选出20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10个新品种、10个新技术,都是近5年推广应用广泛、市场反响良好的创新成果。”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说。
这些科技成果的一大共性,是基于浙江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做创新。如溪流性鱼类生态养殖模式,浙江在传统流水养殖基础上开发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帆布池流水养殖、微咸水池塘养殖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拓展了溪鱼产业发展空间和场景;山地轨道运输机有效解决了我省丘陵地区农资、农产品上下山难题,截至2023年底,全省轨道运输机安装使用保有量超万台,轨道安装长度达360万米,均列全国第一。
目前,浙江农机装备制造业产值已跃居全国第四位。2023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1.35%,较农业“双强”行动实施前提升9.85个百分点,增速远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提速创新,接下去如何发力?新印发的《关于深化农业“双强”行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浙江将从完善创新阵型、壮大创新主体、聚焦重点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培养等多维度系统化、全链条布局。到2027年力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初步形成具有高科技、高品质、高效能特征的农业新质生产力。
支持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农业科技领域做创新突破,需要面对漫长的周期。面向未来,会议设置的农业科技创新展上,亮相了不少“十年磨一剑”的科创成果。
省农科院的展位上,几代玉米稻、高粱稻标本颇为吸睛。“高粱、玉米生长旺盛,抗性抗逆强,我们从十多年前就开始研究分子远缘诱变技术,该技术可以绕过远缘物种间有性杂交的技术瓶颈,将高粱、玉米的外源DNA片段导入水稻,育出的新种质在区域性试验中亩产提升10%以上。”省农科院副院长李国景说,技术诱变出来的第一代玉米稻“身高”近2米,产量潜能虽大,田间倒伏风险也高,通过品种自交、纯化,现在第四代杂交稻的“身高”已基本和常规水稻持平。更重要的是,省农科院由此搭建起成熟的技术体系,将其应用于更多新品种、新物种的研发。
湘湖实验室主任李培武院士团队历经20多年研发的ARC微生物菌剂,突破了豆科作物固氮效率低和阻控黄曲霉毒素污染两大世界性难题,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2024年全国农业十大重大引领性技术之一。“南起海南三亚、北至黑龙江黑河,过去一年我们在全国布置了187个试验点做试验示范,试点基地的大豆、花生平均单产提升在15%和19%以上,在海盐的一个实验基地,鲜食大豆的亩产增加了23%。”团队副研究员王晓说,目前ARC微生物菌剂每亩施用成本在30元左右,增产带来的收益约为每亩200元至300元,“产品的示范效应刚刚显现,我们也会持续迭代,给到农民群体更实惠、绿色高效的技术成果。”
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浙江正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省农业科技工作会议之后,紧接着就召开了农业科技企业座谈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浙江农业科技企业“领头羊”面对面,开诚布公聊问题、提建议。
比如持续投入的信心问题。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全国领先的生物育种研发型企业,为我国生物育种贡献了获批生产应用的首个抗虫玉米、首个抗虫大豆。生物育种是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但周期长、见效慢,在资本市场上较难得到关注。
本次会议上,瑞丰生物获得了中央企业乡村产业投资基金2.99亿元的投资支持。“瑞丰的团队和技术都很有潜力。”投资基金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协同发力,浙江正加速整合重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浙江2021年成立“三农九方”科技联盟,以“揭榜挂帅”实施农业科技协作,如今联盟成员数已由5家扩展到24家。今年,浙江将推动“三农九方”项目进一步向生产需求靠拢,还将开辟引领型项目跑道,支持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记者了解到,我省新确定的21个“三农九方”项目中有近一半将由企业挑大梁、唱主角。
(本报记者 祝梅 来逸晨 通讯员 裘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