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雅莹搭建绿色产业链培育时尚消费新潜力——

一丝一绒的嬗变

  编者按: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碳达峰和碳中和,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本报今起推出“蹲点百企看高质量发展”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之“发展向绿而行”,看浙企如何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让“含绿量”变为“含金量”。

雅莹搭建绿色产业链培育时尚消费新潜力——

一丝一绒的嬗变

本报记者 金 梁 王雨红

  一根桑蚕丝、一撮牦牛绒、一团山羊绒,有多少开发空间?

  近日,雅莹秋冬时尚文化节在嘉兴举办,五光十色的灯光之下,模特们在T台上优雅穿梭,展示着当下最为流行的时尚元素。其中,桑蚕丝彝族百褶长裙、牦牛绒天然纤维混纺、山羊绒创新纱线工艺,天然材料与传统文化、现代工艺碰撞出的火花,成为现场最受欢迎的时尚风潮。

  近年来,国风、国潮、国韵愈发受到追捧,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吹皱了消费市场一池春水。然而,如何让国潮持续成为热潮,这仍是不少时尚企业苦苦思索的难题。

  在“丝绸之府”嘉兴,从丝绸服饰起家的雅莹集团,正在与桑蚕丝、牦牛毛绒和山羊绒等材料的原产地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将国风国潮服饰与天然材料巧妙融合,引领国风品牌走向高端市场。董事长张华明认为,从绿色材料、绿色设计到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这条绿色转型之路为企业塑造了品牌价值。

  据统计,雅莹今年的营收将逼近50亿元大关。截至目前,以集团主品牌为例,用桑蚕丝、牦牛毛绒和山羊绒等天然材料制成的时装款式量较去年提升46%,销量提升8%,其中彝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元素产品销量较去年提升86%。

  向“绿”而行,首先要追本溯源,寻找绿色材料。

  6年前,张华明和团队第一次来到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考察,他意外发现了一个“宝藏”:当地牦牛能抵御零下30摄氏度至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因为它的身体表面生长着一层柔软、细密的绒毛。这种绒毛在过去只是被当地藏族牧民用来制作帐篷等低端产品,没得到有效利用。

  怎么让牦牛绒像羊绒一样好用?雅莹联合产业链伙伴,通过现代技术改进制作工艺,获取到更精更细的牦牛绒,做出来的时装不仅保暖保型,在抗起球等方面的性能甚至优于羊绒,筛选下来的牦牛绒二细毛被开发成地毯等家居用品,一举将牦牛毛绒综合利用率从28%提升到近40%。

  2022年,由雅莹主持申请的《一种牦牛毛/羊毛混纺纱梭织面料的生产工艺》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还取得了牦牛绒产品开发利用的4个实用新型专利。“我们与东华大学合作,利用牦牛绒抗紫外线的性能,增加春秋两季服装的防晒功能。”雅莹集团材料管理总监罗浩说。

  其次,在于打造绿色供应链。

  今年年初,雅莹集团绒山羊基地落户内蒙古阿拉善盟,当地所产羊绒以“白而细”闻名国内外。 (下转第三版)

  (紧接第一版)这两年,罗浩带着团队经常出现在西北一带,进牧区、访牧民、寻良种,为了找到最好的羊绒原料,他们把国内羊绒产地几乎都跑了一个遍。

  找到原产地后,雅莹不仅为当地牧民提供优质种羊繁育、充足饲料和技术服务支持,还帮助产业链上游提升羊绒加工水平,推动白羊绒这一高端材质从原料、纱线、面料向成衣、品牌延伸,使全产业链实现价值跃升。

  罗浩说,他们希望从源头建立一条绿色供应链,以确保每一件羊绒大衣、每一片羊绒织片,甚至每一根羊绒纤维都可追溯。不久的将来,雅莹生产的白绒山羊绒产品都会标注阿拉善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这将成为该产品系列最大的卖点之一。

  绿色制造,是绿色转型中的最后一环。

  2020年,雅莹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2021年,自建光伏发电站投入使用,年度减碳量200多吨;2023年,提高对常规废弃天然材料利用,积极利用废余料开发服饰和家居产品……多年来,雅莹在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结构等方面开展绿色转型,如今已全面实现数智化运营管理。

  在雅莹数字化工厂,工人们通过扫描衣服的洗涤标,在系统后台进行登记注册。这不是普通标牌,内含一块拇指大小的芯片,相当于给每件衣服按上了“身份证”。扫码之后,生产流程中的设计、备料、制衣等工序进度实时呈现,未来还能跟消费端进行互动,查看这件衣物的面料信息,最终实现溯源闭环。

  “这种可追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是企业的竞争力所在。”张华明认为,时尚不仅是外在美好,更在于背后蕴含的精神、匠心和理念。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升级,是新时代下服装行业向时尚行业跃迁的关键所在。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一丝一绒的嬗变 2024-11-06 浙江日报2024-11-0600004 2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