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人物

浙产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广受好评,导演方励——

从小到大,我就喜欢“任性”折腾

  见过方励的人,都很难想象他已经71岁了。

  刚过去的2024青年电影周(浙江),他执导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作为开幕影片放映。开幕当天,方励中午抵达杭州后几乎没有一刻停歇:在之江编剧村分享影片创作故事、接受采访,直到凌晨还在跟观众交流。

  尽管忙碌,但面对观众和新事物,他始终充满热情。

  纵观方励的人生历程,这是他的常态,“从小到大,我就喜欢‘折腾’。”

  当工人时,修铁路、造大桥,在深山老林里打隧道;高考后,遵从兴趣选择了地球物理专业;大学毕业,辞去稳定的科研院所工作,进入外企。此后,他出国留学,进跨国公司干过2年销售,又回国创办劳雷工业公司。2000年,因为兴趣跨界进入电影行业……

  方励做人生选择,主要看这件事能不能让自己快乐。他说:“我很‘任性’,但生命属于自己,仅有一次的机会,要走‘心路’。”

  这份“任性”,让他耗时8年,多次赶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以及中国香港和舟山,挖出了一艘湮灭在历史汪洋中的沉船,完成了《里斯本丸沉没》的摄制。

  影片上映后获得大量关注——累计票房超过4400多万元,打破过去5年国产纪录片最高票房纪录;豆瓣评分9.3,成为截至目前2024年度评分最高的国产影片。

  “过去这10年,拍《里斯本丸沉没》是我一生中做过最重要的事。”方励说。

闯入这段历史,就必须干

这是一种本能的追赶

  前段时间,方励的腰伤复发了。接受采访时,他在房间里找了一把最硬的椅子坐下。

  《里斯本丸沉没》上映后,他在一个月里跑了100多场路演,见了上万名观众,接受了近百家媒体的采访。最多时,一天就要跑14场活动。

  虽然略显疲惫,但一聊起影片,方励仍滔滔不绝。

  一开始,只是出于好奇的搜寻。“都说没人能找到‘里斯本丸’号沉船,但物理上存在的事物不可能找不到。”方励带着团队两次前往东极海域,最终找到并确认了沉船的坐标。

  2017年9月,方励第二次出航。当船只漂在那片海域上,看着太阳下山的那一刻,他想到在自己脚下,有828个来自万里之外的异乡年轻人长眠于此,“他们的年龄跟我儿子差不多大,却回不了家,还被人遗忘了。”方励突然生出一股冲动,要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

  现实很困难。船找到了,但他听说当年的亲历者只剩下两位,而且已是90多岁高龄。方励意识到,要“打捞”这段历史,就必须跟时间赛跑。

  那时候,方励只想拍一部电视纪录片,叫做《828个没有被遗忘的人》,计划用两个月完成采访,半年完成制作。

  直到接触了一个个战俘后代和渔民后代的家庭,他发现故事中最应该被记录的,是那些让人心碎唏嘘的悲欢离合,是那份人与人之间永不消逝的情感。

  2018年4月,方励第一次去英国采访战俘后代,接连探访了几个墓地,里面都是空的。“这个列兵也许被淹死了。”有的战俘甚至没有单独的墓碑,只有一行小小的文字交代了他可能的结局。

  还有二等兵理查德的故事。理查德被俘后,给5岁的弟弟写了封信,内容只有三行,“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永远关爱、照顾我们的母亲;她是这个世界上你所拥有的唯一的、最好的人。”这封信被他弟弟放在钱包里珍藏了很多年。“我也有弟弟,所以我懂这种感情。”方励说。

  “在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痛苦和思念时,那样的泪眼,那样的哽咽,那样的表情,你永远忘不了。”方励说,这样浓烈的情感,根本无法用理性的资料片呈现。

  舟山渔民的善良质朴,也让方励动容。他跟当时唯一还在世的救援亲历者林阿根对话时,最打动他的是林阿根对救援一事云淡风轻的态度,“对他们来说,只要看到海上有人遇险就会去救,这很平常。”

  方励被这些情感所打动,他决定把故事搬上大荧幕。于是,他重新组建拍摄团队,改变拍摄方式,几乎重拍了所有内容。拍摄时,他从不提前预设剧本,而是成为一个倾听者。“当我们用心聆听他们的故事,得到的回报是惊喜。”

  这也是方励第一次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电影导演。他走的是一条笨拙却顺从本心的路,义无反顾。

  “再多困难他都不怕。”今年72岁的胡亦芳,是当年参与救援的青浜渔民胡克顺的儿子。2019年,他陪方励前往青浜岛。这里的小孩洞是当年渔民藏匿3个盟军战俘的地方,洞口隐蔽且狭窄,下面是堆积的乱石,年轻人下去都有些吃力。胡亦芳回忆:“方励坚持要自己去看看,只有体验了,才能感同身受。”

  舟山海洋文化研究者胡牧,是电影策划人之一,见证了方励摄制影片的全过程。“老方对这件事投入了很多感情。”让胡牧动容的,是影片之外方励也把这些采访对象当成亲人。

  2020年8月,方励得知林阿根过世的消息,特地从北京赶来送别。胡牧说:“虽然两人只有几面之缘,但老方一直挂念着老人。”

  方励不止一次提过,《里斯本丸沉没》是讲人的故事。当他闯入这段历史,就必须干,这是一种本能的追赶。

  完成这部影片,是方励对2000多个家庭的承诺。最让他遗憾的,莫过于林阿根、丹尼斯·莫利和威廉·班尼菲尔德三位亲历者,没能在去世前看到这部影片。

可以为自己要做的事不顾一切

  10月中旬,方励作为专家出现在2024年Sci2U年度大会现场,让不少人感到惊喜。

  “我干电影24年,但干科技已经42年了。”方励伸出手指比划了下。这些年,他一直白天干科技、晚上拍电影。

  地球物理学者的身份,在他拍摄期间,给予了技术支持。

  “拍电影需要感性思维,而科学研究更偏于理性,创作中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听到记者的问题,方励微微一笑,“这两个身份在电影摄制时,缺一不可。”

  长久以来的科学训练,给了方励严谨的思维方式,让他在创作时更具逻辑性,很注重历史的真实和准确。因此,片中包括舱外的甲板、逼仄的空间,以及鱼雷如何击中船身、三号仓的楼梯为什么会断掉等问题,团队都做了充分的考证和模拟。

  方励也是一个感性的人,他明白影片要用情感打动观众,感情的共鸣才能让冷冰冰的历史细节转化为生动叙事,让观众窥见历史背后鲜活的生命,感知事件亲历者的喜怒哀乐、苦难和挣扎。

  影片创作团队成员认为,片子能有现在这样的效果,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方励身上这两种特质的融合。

  片子里的动画制作部分,是团队耗时最长的一个项目。动画师钟德宏说,为了还原历史场景,他们先找真人实拍,再三维建模,但做出来后,方励觉得人物太写实,影响历史感。他们又选了9位军人的照片,请雕塑家雕成立体雕像,再经过光学扫描、数字建模,呈现出一种“油画般的质感”,并试做了两分钟的动画。但大家发现当人动起来,注意力都被动画吸引了,反而弱化了情感的传递。方励果断舍弃了这些动画素材,10多万元的制作费就此打了水漂。

  最终,团队决定借助虚拟摄像技术,实现人物不动镜头动,最大程度还原当时的场景和氛围,还花费大量时间对人物、军舰、渔船、海水、天空等进行做旧处理。这才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效果。

  影片剪辑时,方励想呈现幸存战俘最后一次看到战友在水中的样子,他觉得“最后一眼是最触动的”。可联合导演和剪辑师都觉得太碎片化,不同意。多次争论后,方励赢了,但也因此又增加了几十万元的动画制作费用。

  更早之前,为了寻找尽量多的盟军战俘后代,方励自费200多万元,在英国三大报纸连登一个月广告。那时,团队成员都劝他算了,“万一没结果,200多万元直接打水漂了。”但方励不愿放弃。结果令人惊喜,陆续有380多名亲历者后代主动联系,还找到了另一名活着的沉船幸存者。

  “他可以为自己要做的事不顾一切。”摄影师陆一帆说,大部分人做电影会考虑一场戏投入的成本,但方励不会,“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他能在这个事上花很大的力气、金钱和时间”。

  如今,关于里斯本丸,方励还有件事未完待续。他希望,这段历史、这些家庭的故事不止于大荧幕。

  当年拍摄进入后期,方励已采访了110个家庭,他意识到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素材量已经太多了。但前期团队做过调查,询问那380多个家庭谁愿意接受采访,主动报名的有240多个,仍有130多个家庭没完成采访。

  “大家表达了讲故事的意愿,我希望能尽量实现。”方励说,团队曾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采访一位96岁的老奶奶,她的父亲在“里斯本丸”号上没有活下来。老奶奶想被采访的诉求很强烈,所以摄制团队专门去了一趟。虽然这个故事没有放进影片中,但方励说:“拍摄满足的不是我们做电影的需求,而是完成他们想倾诉的心愿。”

  2019年11月,方励就计划要做一个数字纪念馆,去完整呈现那些未能被详述的故事,最终形成一个动态的“里斯本丸沉船纪念馆”。现在,他们仍在继续招募志愿者参与这一工作。

每天都热血沸腾

时刻在吸取新知识

  “方导真的精力充沛。”如今,再次想起方励在2024青年电影周(浙江)上进行《里斯本丸沉没》映后分享的那一晚,有不少媒体记者为他点赞。

  当天,电影放映完已过了23时,大家以为映后交流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但当台下一张张年轻面孔不停举手抛出问题,方励始终耐心解答,“晚点没事,他们想问就再挑几个,我喜欢跟年轻人交流。”最终交流直到24时30分才意犹未尽地结束。

  方励就是这样。他说,“我60岁时,身边70%以上的朋友都是80后、90后,现在70岁了,又多了很多00后朋友。”他喜欢跟年轻人交朋友,去倾听年轻人喜欢什么、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老方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他每天都热血沸腾,时刻在吸取新知识。”跟方励接触过的很多人如此评价。

  “当把生命置于历史和自然的背景下,会发现我们的生命长度原来如此短暂。”方励说,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觉得人世间没什么大事,活那么短时间,有什么理由不抓紧时间灿烂地活着呢。

  于是,他做研究、开公司、拍电影、写剧本,闲暇之余,也会下围棋、做菜、打游戏,什么都愿意尝试。特别是大家觉得难做的事,方励更有好奇心想去试试。

  拍《里斯本丸沉没》也是如此。摄影师袁则记得,方励宣布准备开机的那场会议上,有20多个人,听完后只是应和了几句,没人鼓掌。“纪录片就是个苦活累活。”袁则说,而且做纪录片,“必赔”。

  的确,影片成本5000万元,需要1.5亿元票房才能回收成本,这是不可能完成的。方励对此却很坦然,“这几年我掉了不少头发,人也老了,但心情很愉快。我认为钱就是一个符号,是一种资源,只有把它消耗了才有价值。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我简直赚大发了。我们通过电影让这段历史、这些家庭的故事永远留下来了,让那么多人看到它,这太值得了。”

  这般通透,让方励一度成为年轻人的人生导师。他的即兴演讲视频《感谢你给我机会上场》在网上广为流传,他也愿意用自己的经历来鼓励年轻人。

  此前,方励在之江编剧村创作分享会上的话,让即将毕业的浙江工业大学大四学子杨琳对未来有了新的计划——“不要想太多,我们喜欢什么,这个是最重要的。当碰到自己感兴趣的事,先迈出那一步往前走,路会越走越宽,也不要惧怕遇到爬不过的坎,因为爬过去就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新东西,同时将收获一个日臻完善的自我。”

  对方励来说,身体机能的老化从来不是停滞不前的理由。他笑着告诉记者:“其实你们各位小朋友都比我富有,因为时间是花钱买不到的人间最珍贵的财富。”

  正因如此,71岁的方励更珍惜时间。他说:“几十年来,我每天都只睡4个小时,现在更想最大化地把时间用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

  眼下,他作为编剧的电影《下一个台风》已经杀青,他已经在思考下一个电影要拍什么故事。他的科研也在继续,是有关航空和海洋的重力测量系统研发。他还给自己定了下一个目标——寻找“马航MH370”。

  有人问方励,“将来你的墓碑上要写一句什么样的话?”他回答:“这儿埋了一个方励,他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这是方励想告诉大家的,人生是一趟旅程,你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同行者,勇敢做喜欢的事,去实践就是成功,哪有失败可言呢?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6 从小到大,我就喜欢“任性”折腾 2024-11-06 浙江日报2024-11-0600004;浙江日报2024-11-0600009;浙江日报2024-11-0600010;27169950 2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