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专版

宁波布局顶尖人才项目,凝聚创新资源,提升科创能级

顶尖人才,逐浪奔“甬”

  对一座城市来说,顶尖人才在引领创新、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正日益凸显。

  作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宁波在高校、科教等方面先天不足,人才和研发上支撑较弱。2018年,宁波以超常规力度实施的顶尖人才项目正式启动,明确面向全球广揽人才,最高给予1亿元创业创新资助经费。

  千金市骨,四海求贤。面对诚意相邀,薛群基、柴之芳、赵玉芬、陈剑平……一位位已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顶尖科技专家来到宁波。得益于他们,宁波瞄准海洋新材料等前沿方向搭建起一流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催生了上百项具有鲜明宁波印记的新科技成果。

  顶尖人才为何选择宁波?借助顶尖人才这一资源,宁波的创新能级和科研生态又发生了怎样的嬗变?且走进实验室,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筑平台、引人才

  “对接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大势,宁波前景可期”

  深秋时节,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即将迎来建所20周年。安排学术会议、对接科研项目……在位于镇海的材料所本部园区,薛群基院士带领的中国科学院海洋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一派忙碌。2009年,薛群基院士来到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工作。宁波这座滨海经济大市,有了海洋新材料研究的“领路人”。

  “我们建成了国家海洋局海洋工程材料服役评价评估平台、国家新材料测试中心浙江省分中心,此外还与青岛海洋所,南海所,北京科技大学等合作布局了多个海洋材料试验站,这在全国是头一份。”研究员常可可自豪地介绍。

  作为近20年来第一位全职来宁波工作的两院院士,薛群基院士“从无到有”创建海洋材料学科,一路带领宁波海洋新材料研究迈向全国前列。同时在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几十年的他深深体会到,优秀人才是科学研究的关键,到宁波材料所后,他在研究所人才引进、评价和学术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在他主持的多次评审会上,对年轻一代优秀人才和从事技术创新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给予了更多支持。

  秋阳下,位于前湾新区东北角的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园区熠熠生辉。在一幢充满科技感的建筑里,先进核能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正借助先进仪器开展多项实验。今年初,宁波材料所与企业共建的全省数据驱动高安全能源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入选第一批十五家全省重点实验室,这距离先进核能实验室整体搬迁到前湾不过两年。

  2018年,年逾古稀的核能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柴之芳荣归故里,开始了“再创业”。“核能是国家的重大需求,这个领域宁波有能力做出成绩来。”柴之芳院士这样说。彼时,先进核能实验室虽已运转多年,但实验室设备少,人才少,重大成果也少。

  2019年,在柴之芳院士带领下,宁波材料所承担的“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碳化硅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及应用平台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很快,一个面向国家碳化硅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的大科学装置共享研发平台就在杭州湾南岸傲然矗立。

  实验室主任黄庆告诉笔者,这两年,他们借助顶尖人才项目建设了包括高能电子加速器、乙级同位素平台、大型计算服务器等在内的诸多先进科研设施,这让实验室在测试、检验和研发能力上跻身了全国一流。

  2017年12月,陈剑平院士全职担任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所长。入职近7年来,他带领团队在植物保护领域取得一系列进展,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40余篇文章,一举使宁波大学成为植物保护领域的研究高地。在科技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宁波市人民政府的共同支持下,宁波大学联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由陈剑平院士领衔创建的省部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和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21年获批建设。

  定方位、谋突围

  “做非做不可、

  非我莫属的研究”

  2024年6月30日,历时7年建设的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简称“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作为当今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深中通道面临诸多挑战。来自海洋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的一项涂层技术为其提供了强有力防护。

  “我们实验室联合宁波企业研制了二维纳米材料增强高耐久性熔融结合环氧涂层钢筋技术,将传统的被动维修改变为了主动防范。”常可可介绍,相关涂层本就具有优异的附着力,而二维材料进一步提升了环氧树脂的物理阻隔性能。“这个领域,我们处在全球领先位置!”

  聚焦国家需求找寻方向,并通过持续科研攻坚关键技术。这是薛群基院士为海洋新材料实验室确立的核心理念。

  “他常说,我们不能什么都做,但是什么都不精,那不就变成‘修理铺’了吗?”材料所人力资源处处长孙清华笑道。在薛群基院士带领下,实验室重整资源,逐步从一个表面工程事业部,发展壮大成为国内海洋新材料领域最具实力的头部实验室之一。

  在大项目牵引下,这些年实验室先后攻克二维片层改性、纤维增强等多种国际领先涂层防护关键技术,在舟山最高输变电塔、临海发射基地、通苏嘉甬高铁等重大场景实现应用,竖起了“多场耦合”防护技术的“宁波标杆”。

  科技创新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核能研究包罗万象,柴院士叮嘱我们,要做就做那些非做不可、非我莫属、前景可期的研究,最好是能在竞争激烈的科研赛道上留下宁波印记。”黄庆研究员告诉笔者。

  柴之芳院士来到宁波后,不仅为先进核能实验室凝练出了“3+1”的重点研究方向,又凭借其在核能领域的资深经历,耐心地为团队骨干厘清科研思路,研判创新价值。

  米级SiCf/SiC复合材料包壳管研制为国家高安全能源提供坚实支撑;14-28nm光刻制程的富碳/富硅抗反射涂层的研发有望实现半导体芯片关键材料迭代升级;高功率芯片封装用硅基陶瓷基板突破高热导率产业化技术受投资方青睐……短短几年,先进核能实验室就产出了一批让业界瞩目的成果。黄庆领衔的MAX相材料研究成果还以《“化学剪刀”辅助层状材料结构编辑》为题登上《科学》,为宁波材料所实现了新突破。

  不仅是科研上的成就,科学家的眼界和思路常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天地。作为宁波人,陈剑平院士这些年最为人熟知的是“院士当村官”的经历,以及他创立的“大学小镇”乡村振兴新模式。在担任鄞州区东吴镇南村村“第一书记”后,他在破解村庄整治改造、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活质量提升等难题上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实践……

  为助力顶尖人才推进平台建设、加速科技创新,宁波多部门联合出台加快集聚顶尖人才实施办法,给予更多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和内部机构设置权。精确到点的项目对接、事无巨细的服务配套……点点滴滴,折射宁波惜才重才的拳拳之心。

  “顶尖人才为宁波科创打开了视野,拓展了高度。”宁波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宁波将进一步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吸引更多顶尖科创人才来甬创业创新,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图片由宁波市科技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9 顶尖人才,逐浪奔“甬” 2024-10-30 浙江日报2024-10-3000006;浙江日报2024-10-3000005;浙江日报2024-10-3000011 2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