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浙江打造更精彩的公共文化空间

行走街巷,不期而遇“文艺范”

  “小时候遨游太空的梦想实现了”“当整个宇宙的星空向我扑面而来,体验感太棒了”……国庆假期开门迎客的M511光影汇,成了杭州的新文化地标,不到一个月,到访人数达5万人次。

  每到节假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空间都会成为高频热词。作为一座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

  当下,群众对公共文化空间有什么新需求?浙江有何新解法?如何打造浙江的公共文化空间IP?

  量质齐升带来新体验

  在小红书上,博主“在地球上漫步”的帖子《遛娃攻略!杭州必去的10大博物馆》收获了近2万个点赞与收藏,作为只有百余名粉丝的“小透明”,她感受到了宝爸宝妈对于优质博物馆资源的热情。

  不单是博物馆,图书馆、艺术中心、剧院等场所已在百姓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各社交媒体上,展陈精致、雅致舒适的场馆,总能勾出网友们“到此一游”的期待——读书看报、看演出、看展览、参加文化活动等需求背后,是伴随着“钱袋子”一道鼓起来的“文艺心”。

  这些供公众集会、交流、参与和体验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都属于公共文化空间。

  如今,从数量到品质,各地都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上发力。

  截至去年底,全国已建成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35万个,83%由政府投资建设或改造,其中政府投入新建空间1.12万个,占三成。在杭州,博物馆就有224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2家,数量仅次于北京。

  行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便可能与书屋、驿站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空间不期而遇。这些场馆面积虽小,但在各个社区中步行可达,它们承载了老百姓便捷的文化体验。

  除了“数量多”,公众对公共文化空间感受最深的另一特点是“品质高”。杭州国家版本馆,浙图、浙博、非遗馆、文学馆四馆合一的之江文化中心,M511光影汇,馆藏的丰富性自不用说,交互方式也升级到了VR技术与3D视觉成像的普遍运用。

  公众更期待文化空间能带来沉浸式体验、社群式参与、场景化消费的文化服务。

  破解文化场馆运维难

  城市文化空间受到群众热捧的同时,各场馆间冷热不均的现象也日益突出。

  记者采访发现,颇具知名度和辨识度的大馆不断创新尝试,通过运营活动拉近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但还有不少小众场馆“养在深闺人未识”,不仅在工作日门可罗雀,周末及节假日也难以吸引观众。

  冷热不均不仅体现在客流量上,不同场馆提供的文化服务也让老百姓感受到了温差。杭州市中心的几家展馆因为停车难及互动展陈设备老化、损坏等原因,群众常有吐槽。

  为什么体验感大相径庭?“关键在于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管理能力有高低之别。”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金武刚告诉记者,他调研、观察了全国不少省份的公共文化空间,发现那些知名度低、文化服务提供不尽如人意的场馆,存在着一个共性问题——运营效能不高。运营能力则受限于各个场馆公共文化服务支出与保障的差异。

  运营的积极性为何难以调动?为破解这一全国性难题,公共文化空间的“优等生”们有了各自的探索。

  绩效激励方面,上海博物馆将创收项目的30%用于绩效发放,以调动运营人员的积极性。机制创新方面,之江文化中心拿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之江模式”。之江文化中心在筹建之初,各家单位厘清权责,为公共文化场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先行探路。四家不同隶属的事业单位场馆负责展陈的精彩呈现,浙江文投集团统一运营中心公共运营空间及四馆馆内运营空间,围绕四大场馆特点,负责推出和满足文创、活动以及海量游客的业态需求。在今年的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中,“之江模式”作为典型经验分享给全国的重点文博单位。

  多方探索打造IP

  “对于公共文化空间,老百姓的需求已从‘有没有、够不够’,转向了‘好不好、优不优’。”金武刚告诉记者,公共文化空间能否将“人流量”转化为“留人量”,需要不断提高这些空间的品质。

  高品质如何打造?浙江不同禀赋的公共文化空间,给出了不同答案。

  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开展“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征集,挖掘、展示和推广全省公共文化空间的新亮点、新模式。该厅公共服务处副处长邢吴翔告诉记者,从过去的基层文化空间、公共阅读空间等类别的征集,到今年活力人气空间、智享体验空间的项目推出,可以看出浙江对于公共文化空间的要求,从硬件条件转向品质服务等更多元的维度。

  在全省各公共文化空间“比学赶超”的氛围下,再小的创新也能被看见。今年初,湖州市南浔区图书馆荣获长三角及全国部分城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的“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这家区级图书馆之所以被组委会认可,是因为其引进第三方力量运营流通服务、策划阅读推广活动,推出了“书香南浔”等活动品牌,一年举办600多场活动,少儿类读物等各类书籍借阅量从6册每人每次提升至20册每人每次,促进基层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

  省文化馆则推出系列公益“艺术自习室”,免费向广大艺术爱好者开放。省文化馆艺术培训部工作人员说,这几年,省文化馆西湖文化馆区一直在努力建设公益培训场地,“艺术自习室主要集中在双休日晚上,不上培训课时,这些教室大部分都是空着的,不如好好利用起来。”专业隔音的钢琴自习室被预约一空,书法自习室则可以满足不同性格公众的需求。

  在集合了浙图、浙博、非遗馆、文学馆的之江文化中心,分散在不同单位展馆的IP资源、活动被打通,由此带来的高人气与高文气,也让艺展、市集、研学等业态找到了生长空间。开业一年已吸引访客超830万人,举办各类活动3312次,产业化应收突破亿元。其中市场化活动就有近250场。

  运营收益反哺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不用增加财政负担。作为之江文化中心的运营方,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亮告诉记者,之江文化中心吸引了省内外诸多文化场馆前来取经,“之江模式”也在不断融合创新,向各地输出复制经验,绍兴的浙东运河文化园正在招商,以“之江模式”打造运河文化新地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路子越走越宽。”林亮表示,文化空间将真正成为惠民的阵地和产业的新空间。

  (本报记者 张苗)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行走街巷,不期而遇“文艺范” 2024-10-29 27157592 2 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