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浙江省委党校第三期进修一班3组 编辑 章忻
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驱动力。浙江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深刻把握、系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到2035年在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市域层面如何系统布局科创资源、赋能产业发展,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绍兴通过提高研发投入、打造协同科研梯队、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体系等实践,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新质生产力作为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力量。
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一方面,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管理模式,推动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和未来产业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一些新的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逐渐成熟,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动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各类型产业通过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形成的以高创新性、高附加值、高开放性为特点的产业体系。而新质生产力涵盖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为产业体系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注入新动能,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最具活力的革命性力量。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绍兴因地制宜谋划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上势头强劲。
一是提升研发投入“量质”水平。研发投入是激活创新活力的核心要素。各地高度重视研发经费的投入,将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综合实力和经济水平的关键。依托绍兴科创走廊标志性工程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绍兴大力推动产业培育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全社会研发(R&D)投入持续提升。从投入总量看,2023年绍兴R&D经费投入233亿元,居全省第五位。从投入强度看,2023年绍兴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3.0%,其中新昌为4.4%、上虞为3.3%,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投入产出看,2023年绍兴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为4.1%,居全省第一。
二是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的科创梯队。企业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是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主要研发基地,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绍兴推动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实施领军企业省级以上高端研发机构、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面提升计划。目前,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绍兴形成了一批由龙头企业建设的高能级研发机构,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同时,有效带动了全市乃至全省产业链发展。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89.4%,形成了活跃的科技创新企业梯队结构。
三是打通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中试实验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经过中试后,产业化成功率可提升至80%,而未经中试的只有30%。因此,加快补齐中试环节软硬件短板,成为各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吸引科创成果本地转化的关键。绍兴出台省内首个中试基地管理办法,布局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4家,建设中试场地12万平方米,采购试验设备900余台,集聚研发和工程人才300余名,开展中试服务65项。其中上虞特色鲜明,引进曹娥江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设立海棠中试基金;建设国科新材料中试基地,破解新材料中试项目审批难监管严、企业“不敢试”“不愿试”的难题,将中试立项时间从18个月压缩到3至4个月。
四是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体系。创新生态是一个区域吸引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承接创新转化的软环境。绍兴完善科创全生命周期服务,构建优质高效的创新生态。扎实推动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出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10项政策,设立科技银行6家,推动40家银行为科技型企业落实政策配套信贷176亿元。绍兴强化前瞻性意识,积极构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抢抓机遇在越城区成立绍兴低空经济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建设滨海新区的生物医药创新服务综合体、新昌的轴承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现代纺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同步打造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企业可以线上发布需求,在线匹配研发资源;加强管理保障,让新昌探索构建创新服务“云局”,在现有机构设置基础上,整合33个部门科创职能,汇集385项创新资源,拓展17项一揽子服务包,依托线上平台服务,为企业提供5个“一类事”服务。
推进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更充分、更全面、更先进、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在推进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绍兴的经验做法可以在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同步提升上提供启示。
坚持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发挥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型企业家人才库,培育具有科技创新战略意识的优秀企业家。提升一线劳动者和新生代劳动者职业能力素养,构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干部队伍专业化知识水平,将作为科技创新业务管理能力作为选拔任用、考察考核的重要方面。
坚持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把基础研究和底层技术研发作为现代化产业培育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加强高能级研发机构、创新综合体、孵化器、科技服务平台等创新机构建设,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聚焦产业发展共性技术基础研究需求和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问题,加强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研究,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资源,引导资本向基础研究领域集聚,提升企业和区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坚持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绍兴现代纺织产业为例,可以依托印染、制造、服装等产业基础,加快延伸智能纺织装备制造、全流程数字化印染、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等领域,并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健康医疗等领域开展交叉研究,以新技术、新领域、新场景带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发展。
坚持扩大对外合作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探索创新产业创新共同体运作机制,吸引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专家、资本、市场化管理主体等加入创新共同体。坚定实施融杭联甬接沪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围绕产业转移、创新协同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汇聚更多的高端要素资源。
坚持提升市场参与程度。发挥省、市产业基金引导作用,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引导性股权投资+社会化投资+天使投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和投资环境,探索构建试错容错机制。组建专家服务团,加强各级产业基金对接服务,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融合”。
【执笔:骆方豪 邵全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