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昔日滩涂地变身生态“活”堤,记者参与现场养护——
让海堤畅快“呼吸”
本报记者 王艳琼 通讯员 王俊
在大家的普遍印象里,海堤是钢筋水泥的硬建筑,堤坝两边没有生态功能,无法为底栖生物提供生态空间。来到浙南海域,走进洞头区状元岙南片围垦堤坝,目力所及,却是一片绿油油的生机,宛如置身海岸绿地公园,这是当地创新打造的生态“活”海堤。
作为全国首批蓝色海湾整治试点单位之一,洞头以海洋生态的保护和修复为前提,2019年起开展“破堤通海、十里湿地、生态海堤、退养还海”等系列整治行动,成功修复多段、多条、多片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的海岸线。位于状元岙南片的围垦堤坝,原先由水泥建造,石头堆积、杂草丛生,现在则打造了“堤前带、堤身带、堤后带”,让每一段区域都布局着不同的生态功能,海堤摇身一变,成了涵养生态多样性的绿色区域,可以畅快“呼吸”。
这片海堤如何“呼吸”?养护又有哪些难点?近日,我们体验了一把海堤养护。
海岸边
给“宝贝”们安个家
“快跟我来,这里都是‘宝贝’。”我们来到洞头状元岙南片海堤时,洞头区海洋经济科创中心生态研究室副主任吾娟佳正拿着监测报告,沿着海堤拍照记录。
吾娟佳是90后,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洞头,参与生态“活”海堤修复工作,大海成了她的“实验室”,海堤则是再熟悉不过的“工作间”。
状元岙南片生态“活”海堤的海岸线长约5公里。打开堤坝一侧小门,我们踩着石头路下坡,向着海岸走去。这时潮水刚刚退去,岸边礁石裸露。“注意看,这里是‘宝贝’们的家。”顺着吾娟佳手指的方向,眼前是连排礁石。原来她口中的“宝贝”是滩涂海洋生物。
早年,洞头围海造陆,在离海岸线较远的地方建设直堤坝,堤坝后部用泥土回填,这样的海堤能防洪消浪,却破坏了滩涂的生态功能,导致海洋生物流失。状元岙南片海堤就曾经历过生境破碎。
“为了修复海岸生态,我们在状元岙南片长约4公里的海堤沿岸,都布点了四角空心牡蛎礁。”吾娟佳说,这是生态修复的法宝。我们定睛一看,四角空心牡蛎礁形似立方体,礁体表面有弯曲,中间空心圆柱形,外行人还真发现不了这“宝贝”。
再仔细瞅瞅,我们发现礁体表面,有着好几块凸起的“石子”,掰下来一看,原来是指甲盖大小的贝类。吾娟佳把这些“宝贝”放在手心给我们科普:螺旋状的是疣荔枝螺,也俗称为辣螺;圆锥形的是藤壶,掰开来可以吃,也可以入药……
原来,相比一般的礁石,牡蛎礁由大量牡蛎固着生长于硬底物表面而形成,是一种生物礁,有助于净化水体,也更适合滩涂生物栖息。“海岸边放置牡蛎礁,每次潮涨潮落,都会带来微生物,提供滩涂生物生存的养分,牡蛎礁附着空间大,也更容易促进海洋生物生长。”我们翻开本子记录,现今生态活堤养护后,状元岙南片海岸已经增加了13种潮间带生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大幅增加,海贝类增多,鱼虾蟹开始游回。
我们脚下是坑坑洼洼的滩涂地,遍布石头和牡蛎礁,吾娟佳交代我们留心寻找礁石上的螺贝类,并且记录下种类。我们一边寻找海洋生物,一边还要担心脚底扑空,但看着这片滩涂又满是兴奋,“确实感觉海边都是‘宝贝’”。
吾娟佳说,海堤滩涂生物的增加有助于海岸边生态系统的稳定。巡查、记录下来的滩涂生物生长情况的数据资料是动态调整海岸生态系统布局的依据之一。“接下来我们还打算放置海螺礁等更多生态礁石,准备在海岸边再投放一些坛紫菜苗,丰富海岸的生态系统。”“接下来我们还打算放置海螺礁等更多生态礁石,准备在海岸边再投放一些坛紫菜苗,丰富海岸的生态系统”。
堤坝上
养护海边花园
见识过海岸的鲜活,我们回到堤坝上。“堤后带是一片绿地,这里的生态更丰富。”这片“活”海堤的建设工程师吴立国喊我们帮忙,加入生态养护。
原来,约5公里的海岸线后面,过去是一片围垦地,因常年无人打理,杂草丛生,仅作防洪防浪用途,堤后带也鲜少有人靠近。吴立国介绍,团队2019年入驻后,开始逐步修复堤后缓冲带,在堤身与围垦后形成的河道间,一层层铺上马尼拉草坪,种上红花檵木、五色梅等陆生植物,在河道边布局观赏性芦苇等。“现在海堤摇身一变成了公园,大大小小植物有60多种,已完工的总绿化面积近16万平方米。”
当我们还在套工作服时,另一头,10来个养护工人已经埋身在绿地里忙着修剪。海堤养护人员吴亚洲见我们前来帮忙,递来除草的铲子,欣喜说道:“来,跟着我学吧,正好需要帮手。”只见他眼睛瞄着乱长的杂草,一铲子下去,另一只手一把拉住杂草,连根拔起。“虽然是绿地,但这里底下是海泥,跟寻常陆地不一样,我们不能随意用除草机平整。”吴亚洲说,他和工友们每天都来海堤绿地养护,前前后后来回一个月才能把整片绿地清理完毕。
海岸边种花草也大有讲究,养护工不仅要拔草,还要打虫、修苗、浇水。“这里的海风大,有盐分,含碱高,我们都要亲自过来看情况打除草剂,太多太少都不行。”吴亚洲说,相比陆地上种植,海边绿地植物也更容易发焦发黄,海泥含盐较多,寻常养在陆地的植物,养在海边更容易枯萎。
养护工作也没那么简单,没一会儿工夫,我们就气喘吁吁。吴亚洲边教我们养护,边带我们长知识,“这是红花檵木,属于常绿灌木,适合在海边生长。”他说着递给我们一把大剪刀,教我们两手握紧剪刀臂,往枝桠乱长凸起的地方剪,“动作要快,麻利剪下,还要剪出弧度。”我们不一会儿就双臂发麻,吴亚洲却游刃有余,还对修剪时期烂熟于心,“红花檵木3个月修剪一次;三角梅花期后修剪,需要控制水分,一年开花三次。”
海堤绿地的花草都是精挑细选。三角梅、海边木槿等不怕海岸边的风吹日晒,被园林师设计成景观带。我们看着花朵迎着海风摇摆,虽然干着活,却觉得心旷神怡。“现在生态好了,还有不少水鸟回归、觅食。”吴立国感慨道。
沿海堤
设计风景线
从钢筋水泥到绿色生态“活”堤坝,海堤修复改变的不仅是生态,还为周边群众增添了一个休闲场地。堤前带和堤后带中间的堤身带,生机盎然。在这里,我们又体验起当景区规划师。
状元岙南片海堤所属洞头元觉街道,该街道党工委委员蔡文斌颇为兴奋,目前海堤周边7个村已集体入股运营该海堤旅游开发项目,最近海堤已经正式对市民开放了。他拿着一张海堤景区规划设计图,喊我们一起商量。
不同于堤前段的沿海公路即视感,堤身段两边都是绿草坪,利用生态环保材料,被设计改造成了多段塑胶跑道、彩色游步道。还没走几步,脚底就看到标语:“海上花园,百岛洞头”。走在这里,确实跟身处陆地公园没两样。
“等到海堤对外开放后,这里就是村民散步、健身好去处。”蔡文斌说,过去海堤堤身段主要以防洪防台功能为主,如今堤前段生态修复后,形成潮间湿地,缓冲一部分潮水;堤后段改造绿地后,引入树木植被,也防止海浪大风冲击,形成生态缓冲。堤身段进行生态改造,恰恰发挥了海堤的社会价值。
我们拿着规划图一边走一边对照看,堤身段错落设置了不少景观小品,有休憩的古风亭子,有设计成鸡蛋形状的座椅,还有风车打卡点……“呜——”我们还在看着,身边一辆彩色的环堤小火车缓缓驶过。原来,这里已经陆续引入娱乐项目。
“以后这里举办海岸音乐节,肯定很热闹”“这里非常适合作为露营基地”“说不定还可以引入亲子游”……我们边走边畅想海堤的未来应用,碰撞奇思妙想。
沿海堤前行,最后我们来到堤坝末端,这里是一座灯塔,已经成了网红打卡点。在海洋映衬下,红白相间灯塔分外吸引游人驻足。蔡文斌说,这里原先是深门村建湾岙港口,伴随海堤修复,街道也对码头杂物开展整治,周边设计景观带等,希望将海堤串成风景线。
我们站在海堤边远眺,海面上波光粼粼,海风拂动海堤绿地,远处堤坝内侧河道对岸,几辆挖掘机还在掘地凿平,为后续生态公园建设铺路,方便周边游客进入。生物多样了,生态恢复了,生活气息浓郁了,我们心想,这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