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专版

文润江北气自华

仇 欢 吕晓莹

  起源句章故城的宁波江北,从千年古县城到百年老外滩,从港源城始到三江汇流处,无不交织着历史的印记与文化的沉淀。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两江北岸早已植入开拓奋进基因的广袤大地上,新生的江北区换新颜,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铺展开一个又一个新画卷。

  四十载峥嵘岁月,江北以文润城,开启了文化创新发展新路径。千年文脉与时代碰撞出的新火花,在江北绽放出别样的魅力。如今,这里既不缺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也不缺古朴野趣的乡村风光,更不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润物细无声”中为群众创造诗意生活,不断推进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三江汇流

  流动的文化长河

  江北因江得名,因江而兴。

  如果将文化历史比喻成一条连接历史和未来生生不息的河,那么踏进这条自远古而来的河流,你会想起什么?

  是2500年的建城史、1200年的建县史和180年的近代通商史;还是春秋的句章古港、千年古县城慈城、江南第一古建筑保国寺和中西融合的老外滩?

  江北文化遗产底蕴深厚。

  从春秋的句章古港到近代的三江口,江北一直书写着“港源城始”的传奇。1844年宁波开埠,由此开启了近代化的城市篇章,三江口老外滩比上海外滩还早20年。

  这里,千百年来繁盛不息,是城市最早的港埠与宁波商帮起航地,涌现出严信厚、朱葆三等近代风云人物,“至五口通商后,邑人足迹遍履全国、南洋、欧美各地,财富日增”,成为宁波触摸世界文明的窗口。

  帆樯络绎,舳舻千里。运河文化和海丝文化在此汇合,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格局。斗转星移,今天的三江口老外滩依然热闹,已成为古老与现代呼应的文艺新地标。

  飞檐翘角,灰砖白墙。地处姚江之畔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慈城镇,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是江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千年古县城。多年以来,当地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对老城进行修缮保护。“千年慈城”入选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以文化基因塑造IP,打造彰显江北历史底蕴的文化标识。

  作为浙江省存世的14座著名藏书楼之一的抱珠楼,是千百年来慈城乃至江北耕读传承、文化鼎盛的佐证。作家冯骥才是慈城冯氏后人,他说:“抱珠楼重启,对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积极意义。”如今,它焕发新生,成为江北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良好范本。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深厚文化积淀的呈现。江北悠久的历史繁衍了璀璨夺目的文化星河,孕育了极为丰富的非遗资源。数据显示,江北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市级代表性项目12项、区级代表性项目109项。其中慈城水磨年糕手工制作技艺、骨木镶嵌、泥金彩漆、半浦民间故事和玉成窑紫砂制作技艺,最具地域文化特色。

  近年来,江北加快实现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厚植历史文化底蕴——

  实施文化基因解码转化利用计划,共梳理筛查文化元素400余项,选取慈城、老外滩等20项具有独特性、辨识度和产业开发前景的文化元素开展文化基因解码,并持续推进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的“动力引擎”。。

  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江北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挖掘历史元素,丰富文化意蕴,用文化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以文塑城

  共赴“诗与远方”

  假如你来到江北,在街头巷尾走一走,随时随地就能邂逅文化之美。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供给足、品质高、覆盖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网”一步步铺就。宁波奥体中心、宁波大剧院、宁波美术馆、江北区文化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等重大文体设施和47家农村文化礼堂相继投入使用;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江北区图书馆新馆即将落成、江北区少儿图书馆今年底开放;119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圈出有品质的文化生活。

  江北新马路,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始建于上世纪初、1931年被改建成宁波首条水泥马路的“新马路”,是宁波近代历史的见证者:留存着历尽沧桑的百年火车站——甬曹铁路宁波车站;仁济医院旧址;散落在巷子间中西合璧的商帮大宅,成为“石库门博物馆”……新马路的两侧,至今还保留着20多处文保单位和10多处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一个旧街区在历史记忆中“活”起来,并不容易。江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在充分保留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以活化利用推动老街新生,利用街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建筑,招引了多个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大师级文化项目入驻。

  在“旧”与“新”之间找到平衡后,新马路街区“一炮而红”。一块普通树根,经过大师的妙手,变身出海“渔民”,引来年轻人组团报名体验根雕;一部火爆越剧,经过大师的牵线,由名家一起献唱,全国老少戏迷赶来同台过戏瘾;一座百年老宅,经过大师的改造,成为艺术空间,游客专门来这实现“一站式”看展走秀赏曲……这条一度被遗忘的老街再次火了。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着眼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江北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连续三年纳入全区民生实事工程,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政府“买单”到百姓“点餐”,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色香味形”俱全的文化大餐。

  为适应城乡居民的文化新期待、新需求,江北建立和培育了诸如“和风惠民”文化活动品牌、“北岸艺堂”艺术普及品牌和“走读江北”全民阅读等品牌;慈城镇“慈孝文化”、外滩街道“开放文化”、庄桥街道“樟香文化”、洪塘街道“洪塘印象”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得到不断升华提质。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用文化新空间的“颜值”“气质”提高群众享受丰富文化生活的“体验值”。江北正在创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在建设新型文化空间、助力优质文化供给的实践中,江北依托有山有水、有城有乡的自然风貌,积极引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校智库、艺术家群体、志愿者组织等多种社会力量,打造贯穿全境、串珠成链的“姚江文化长廊”,将老外滩街区、宁波大剧院、姚江音乐公园、奥体中心等优质文化资源“串珠成链”“连点成线”,直达基层。沿线“周信芳戏剧艺术馆”“抱珠楼”“微小娘时尚美学创新中心”“陈振濂书学馆”等高品质、高颜值的文化场馆,都将成为重要文化窗口。

  (图片由江北区委宣传部、江北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3 文润江北气自华 2024-10-09 浙江日报2024-10-0900004;浙江日报2024-10-0900010 2 2024年10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