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改向深处 干在实处

余姚 奋力打造改革县域实践典范

  改革,是时代的强音,也是一种制度的历久弥新,亦是一个社会的蓬勃生机。

  一直以来,余姚始终走在全国百强县前列,靠的就是勇立潮头、实干争先的“改革基因”。

  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站在新的起点上,余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的姿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深入贯彻“六大变革”理念,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征程中勇挑大梁、争走前列;在改革的滚滚大潮和浩浩东风中全面推进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建设,奋力打造改革县域实践典范。

  才聚最名邑

  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

  当我们把一次次重大改革“串联”起来看,就会发现,“人”是始终如一、贯穿到底的一条清晰主线。

  当前的余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如何让“人”这一“关键变量”持续转化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大增量”?

  从顶层设计入手,余姚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全力打造“六个最名邑”的实施意见》系列文件。余姚以打造英才汇聚的“智造最名邑”、追梦逐梦的“营商最名邑”、双向奔赴的“才聚最名邑”等为目标,统筹推进“三支队伍”建设,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革是关键,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打通政策性堵点最强劲的牵引动力。余姚持续打好提拔使用、职级晋升、考核奖励、评先评优组合拳,大力营造真抓实干、奋发敢干的浓厚氛围,着力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创是引擎,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是突破产业链卡点最硬核的智力支撑。余姚聚焦“35”千百亿产业集群,瞄准新领域新赛道,大力招引科技领军人才,深化实施本级重点人才工程,推出姚江英才项目“青创专项”“海创专项”。

  发展新质生产力,技术是动能,匠心聚,百业兴。在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方面,余姚正在高水平建设技师学院,加大专业师资人才引进和技工专业人才培育力度,组建余姚工匠赋能团,打造余姚工匠赋能学堂。

  引得凤凰来,更要凤凰栖。引才和育才之后,留住人才,并为人才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是更长远的考验。

  余姚经济开发区和中意宁波生态园两大产业平台集聚起一大批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浙大机器人研究院等平台陆续搭建,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签约正有序推进中,这为人才的培育和发展创造了丰富的养分环境。

  同时,以21家上市企业、14家国家级“单项冠军”、4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805家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以1748家规上工业企业为核心的企业梯队层层递进,为天下英才汇聚余姚、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提供了广阔舞台。

  截至目前,余姚市已引育省级以上重点人才120余名、宁波“甬江人才工程”135个;近3年引进大学生等青年群体4.3万人,引育高技能人才2.13万人,入选新时代浙江工匠系列61人、宁波工匠系列123人,累计拥有各级劳模441人。数据最有说服力,一座人才强市的实力和魅力尽在其中。

  近悦远来,余姚主动打开大门迎接所有奋斗者,打造智造“最名邑”人才首选地,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同频共振、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营商最名邑

  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余姚有着超18万户经营主体,2万余家工业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700余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400余家,是长期位居全国工业百强县第一梯队的工业大市。要稳住工业经济的“大盘”,离不开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

  当前,企业的“急难愁盼”多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各级政府开展有效的跨部门协同。

  “放管服”改革、“道德银行”、“诉查查”、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准入准营“一件事”……一系列创新项目应运而生。余姚全市齐齐发力聚焦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堵点”“难点”“痛点”,探索突破性、系统性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破题举措,谋划推进全域改革,各项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营商环境“软实力”越来越强。

  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企业”,这是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跃进——

  今年,围绕深入贯彻落实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部署要求,余姚制定出台《2024年余姚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工作要点》,明确了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龙头、五大环境重点任务为支撑、17项专项行动为抓手的“1+26+17”营商环境改革任务清单,打造“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营商环境升级版。

  其实在此之前,余姚就已经做出了一系列“大动作”,形成一批具有余姚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针对企业的高频需求,成立了特色化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创新打造了“中介管+”数字化监管服务评价平台;中介服务规范治理集成改革获评省改革突破奖、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延伸打造宁波市(县、区)首家涉外法律服务分中心;涉案企业账户“活冻结”柔性执法模式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

  余姚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持续优化政务、法治、市场、经济生态和人文环境。

  2023年,余姚获评“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区)”,入选全省要素、法治、创新三大营商环境企业满意度十强榜单,企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文润最名邑

  深挖阳明文化当代价值

  余姚素有“文献名邦”“人文渊薮”之盛誉,历史上思想大家、文化名师灿若星河,王阳明是其中耀眼的那一颗“明星”。他诞生于此,讲学于此,留下了姚江学派、姚江书院等不朽的文化遗产。

  从2015年开始,余姚连续9年在王阳明诞辰日举办阳明文化传承系列活动,深学笃用阳明思想,让阳明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滋养四明大地,为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建设注入强大、持久、深远的文化力量。

  “以文润城、城文相融”增进历史厚度,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余姚交相辉映。一方面,注重微改造、保留烟火气,突出做好姚江书院、中天阁、龙泉寺等相关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另一方面,不断培育壮大“阳明故里 心学圣地”核心IP,打造文化地标。2019年余姚启动了阳明古镇建设,2023年客流量达450万人次,带动消费超1.3亿元。“阳明文化”成功入选省文化基因解码“优秀解码项目”和省首批文化标识创新项目,不断擦亮“阳明故里·智汇余姚”地域品牌,切实将阳明文化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之中。

  “以文兴业、文旅融合”增进发展效度,阳明“活”进了现代余姚高质量发展布局里。余姚以深化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建设为抓手,加速阳明文旅等国企改革创新,做好阳明文化保护利用规划与文旅产业发展规划对接;因地制宜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推动阳明故居、河姆渡遗址、浙东红村横坎头等景点“串珠成链”,不断提升余姚文旅产业的内涵和品质。同时,创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让阳明文化“火起来”,与一个地域的未来同频共振。

  “以文惠民、共建共享”增进民生温度,深挖“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阳明文化内在精髓的当代价值。2017年起,余姚全力铺开阳明文化“六进”活动,进机关、进村镇、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网络,让阳明文化浸润余姚的大街小巷。目前,余姚114所中小学校中,以“阳明”命名的就有12所。随着《王阳明大辞典》、电视连续剧《阳明传》等文艺精品的创作与出版,阳明文化学术研究不断深入,将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文为媒、开放开明”增进传播热度,着力提升阳明文化海外传播品牌。近年来,余姚持续挖掘文化资源,积极创新传播方式,聚力实施阳明文化海外传播工程,推动阳明文化的世界表达,全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切实提升阳明文化在海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同时,携手绍兴、贵州、江西等地,联合举办世界阳明学大会、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等高端活动,共同推动阳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本版图片由余姚市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余姚 奋力打造改革县域实践典范 2024-09-30 浙江日报2024-09-3000008;浙江日报2024-09-3000013;浙江日报2024-09-3000019 2 2024年09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