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绿水青山间 勾勒村美民富画卷

省财政厅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改革是重要法宝。

  近年来,浙江省财政厅立足财政职能,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通过改革创新、系统集成、分类施策,充分释放土地、资金、人才、科技、文化等要素资源的兴产、强村、富民潜力,引导农村农民共创、共建、共富、共享,加快我省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绿水青山间,一幅“乡村美、农民富、百业兴、人文和”的美好画卷正缓缓展开。

  创新机制 集成资源要素

  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省财政厅通过优化政策供给、强化投入保障、促进资源要素整合,为改革工作装上了强劲引擎。

  提高财政政策“精准度”,为全省广大乡村“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出台支持农村综合改革相关政策,构建起点面结合、普惠性和引领性兼顾的政策体系。持续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立健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新机制,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新跨越;积极争取、深入推进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相关试点试验,持续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样板;大力支持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打造赓续红色血脉的红色地标;不断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有效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通过一系列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实现改革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

  发挥财政“牵引器”作用,省财政每年安排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超10亿元,引导地方通盘考虑试点目标、项目布局、机制探索,最大程度释放农村综合改革的整体效应。一方面,以财政资金投向为引导,统筹涉农部门支持政策,打出政策制度供给、资源要素保障、多方合力凝聚的“组合拳”。如南浔区以湖羊、农文旅等产业建设为纽带,统筹各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文旅休闲等方面涉农政策,实现政策集成落地。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引导多方力量参与农村综合改革项目建设。如德清县积极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依托省、县财政补助资金之力,引进社会资本,形成开放型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资金共投入4188万元,撬动社会资本超1亿元,形成了资金合力。

  释放动能 促进村强民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农村综合改革通过支持农业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全省各地依托各项农村综改试点,支持乡村富民产业稳定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有效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激荡乡村发展活力。

  如缙云县依托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立足自身葡萄产业基础,坚持市场导向、强村有为。通过优化提升葡萄苗种培育、种植模式、加工销售等全链条服务能力,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成立乡土特色博士工作站,并与省农科院合作申报博士创新站,培养“葡萄师傅”10名,以技术驱动产业增效。同时,以现代葡萄种植示范园为核心,融合红色文化、博士文化等,拓展研学基地,促进了当地农旅产业转型升级。

  “强村富民”是乡村振兴壮美画卷中的重要一幕。我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始终把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鼓励各地充分利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因地制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有效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同时,重点支持对农民增收带动强的环节和领域,不断细化实化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合理分享发展红利。

  通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各地探索总结了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抱团物业型等十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19年底我省全面完成“消薄”任务,截至2023年底,全省集体经济总收入2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基本全覆盖,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56%。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改革样板。如松阳县以破解“本土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供需对接不精准、品牌知晓度不高”等难题为方向,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乡村组团发展+社会资本参与+农民分享收益”的新型共富联合体模式,创新开设农产品展销共富店,打通“前方窗口+中端工坊+后方基地”的发展链条,走出了一条山区抱团发展的新路子。农产品展销共富店开业以来,已累计销售农副产品190余万元,为共富联合体5村分红24万元,带动50余户农户增收10万余元。截至2023年底,共富联合体合计经营性收入约300万元,同比增长15.29%。

  改善民生 托举群众幸福

  财政的“一池活水”,正润泽之江大地的广袤农村。

  省财政厅建立健全“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社会捐资赞助”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多元投入机制,不断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各类项目实施,有效补齐了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成为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器”。

  2009年以来,每年在全省各地支持建设村内公益设施4000个以上,建成了一大批村民急难愁盼的村内道路、村容村貌改造、坑塘沟渠等村内公益项目,有效改善了我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千万民众从中受益。

  从发挥村级主体作用、节省项目投资的“玉环经验”,到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的农村垃圾分类管控“贺田模式”,再到发展农村新业态推助美丽乡村建设的“常山经验”等,全省各地充分发挥农村综合改革的机制创新优势,推动当地农村基础设施迭代升级,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得益于农村综合改革,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联合周边4村创新数字乡村发展机制,搭建健康、低碳、治理等专题的50个数字应用“小切口”,有效便捷农民就医及参与垃圾分类、庭院整洁、志愿服务等活动,目前注册用户已达4208人,基本实现户级数字服务全覆盖;安吉县潴口溪村曾经的臭水塘摇身一变成了湿地公园,鸭蛋餐厅、花海大道等成为村庄风景的新标志物;新昌县董村村借助财政奖补资金,引导多方资本投入基础设施、环境打造、旅游开发等建设项目,村庄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综合改革是我省财政支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我省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惠农利农的民心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精神,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助力开辟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村现代化新局面,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绿水青山间 勾勒村美民富画卷 2024-09-30 浙江日报2024-09-3000007;浙江日报2024-09-3000006 2 2024年09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