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浙江率先出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

城与乡,美美与共

  清晨5时,73岁的王瑞明吃过早饭,给自家院里的葡萄树浇了水,就出门遛弯了。

  他习惯沿着嘉善县惠民街道优家村的新农村社区走两圈,看看新变化,和邻居们聊聊天。儿女搬去城里,他和老伴把自家小楼里空着的房间租出去,七七八八加起来,每年有15万元左右收入,“生活有滋有味。”他说。

  在以前,这可想象不到。王瑞明的父亲原是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的长工。新中国成立后,家里盖了房分了地。2003年,优家村建新社区,王瑞明一家建起了三楼三底的新房。

  由于紧靠工业园区,天南海北的务工人员涌入优家村工作,来租房的人也多了起来。“五湖四海一嘉人”,不管是村务管理,还是奖学金、育儿托班、年节礼包分红等福利,新、老居民一同享受。 (下转第三版)

  (紧接第一版)村级集体经济也壮大起来,去年有1500万元进账,村里增加了停车位、装了充电桩、打造“优家云智治”等智能平台……变化天天有,不比城里差。

  城乡融合的幸福生活,嘉兴起步早,浙江更是走在全国前列。

  就在2005年,优家村新农村社区全面建成同一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率先制定并实施《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全国瞩目。《纲要》提出,“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和人口空间布局”“努力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等要求,部署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六大任务,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推动城与乡携手繁荣。在《纲要》指导下,各地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山海协作工程不断深入,山区海岛县有了“一县一策”“小县大城”等战略创新实施,“15分钟公共服务圈”扎实推进……“三大差距”不断缩小。

  去年,浙江又启动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探索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以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城乡风貌样板区三大基本单元为载体,挖掘美好生活新场景,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

  嘉善,则以农房集聚作为统筹城乡的切入点,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将土地整理、增减挂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相关政策综合运用。如今,嘉善城乡总体就业率超95%;城乡基本医疗参保率达99.8%;城镇化率达75.2%;累计开展五轮“强村计划”,村均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突破480万元。2023年,嘉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至1.53∶1,全国领先。

  嘉善县姚庄镇之前是个纯农业镇,20多年前,这个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区域位置优越的乡镇,连像样的马路都没几条,更不用说有啥叫得响的工业项目。转变从2008年开始。姚庄被列入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农房改造集聚,逐步引导农民“带地进城”,建成了包括姚庄主中心和丁栅、俞汇副中心的城乡一体化新社区。

  空间腾出来后,姚庄培育形成了以精密机械和智能物联为特色的两大主导产业,全镇三分之二的劳动力从农民成为职业工人。2023年,姚庄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5亿元,比上年增长7%,进入全国镇域经济200强。

  城与乡的边界,在嘉善愈发模糊。走进姚庄镇锦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托育班里欢声笑语不断,老师带着孩子们读绘本、唱儿歌。这个2021年底成立的新社区,不少居民或其家人在上海上班。“我们对标大城市建设,又有自然风光等优势,能提供优质的‘一老一小’社区服务,对长三角人才的吸引力很大。”社区党支部书记吴文斌自豪地说。

  农村也更宜居宜业。在天凝镇蒋村村,一个百年鱼市开得更加“鲜活”。

  天蒙蒙亮,65岁的老渔民尹国祥就出摊了,“环境整治后,水质越来越好,鱼鲜越来越多。我最多一天可以卖300多元钱。”

  与过去随意摆放、脏污横流的老鱼市不同,新鱼市固定于村庄主干道边上,配备了洗手池、排污系统等现代化设施,旁边就是村里的游客服务中心、带充电桩的停车场、灯光篮球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蒋村村成了“新晋网红”。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5万元。

  从城乡间“天差地别”,到“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浙江的城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过去一年,浙江已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292个,启动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高质量完成教育助学、医疗卫生、养老帮困、就业创业等十方面56项31569个民生实事项目。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65元,同比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89元,同比增长6.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68,比上年同期缩小0.04。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城与乡,美美与共 2024-09-28 浙江日报2024-09-2800003 2 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