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专版

推进“农文旅体”融合 做实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美丽两篇文章

桐庐旧县街道:和美乡村引才来

  初秋的旧县街道绿意盎然,走进位于杭州市桐庐县旧县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点,连片种植的水稻在微风中泛起“绿浪”,沉甸甸的谷穗展现一派好“丰”景。

  90后“农二代”吴盛栋正操作着无人机,准确无误地将杀虫剂化作“细雨”喷洒在每一株水稻上,10分钟的功夫,几十亩地便完成了施药。“这在以往要5个人忙活一整天了。”吴盛栋笑着说。

  吴盛栋是当地的种粮大户。5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和其他年轻人一样,离开乡村外出打拼,在上海从事设计工作。目睹家乡这几年的变化,吴盛栋看到机遇,2021年回到桐庐旧县街道,承包起高标准农田,成了一名“新农人”。

  吴盛栋是旧县街道众多回乡创业、就业人才的一个缩影。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为代表的各领域人才,不断激发旧县街道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眼下,桐庐县旧县街道进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阶段。一村一品,一步一景,千年古邑探索出一条“农文旅体”融合发展之路,向世人诉说着它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魅力。

夯实“耕”基

做活“地”的文章

  千亩良田,绿意盈盈。

  在旧县街道旧县村官路畈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内,游客漫步于稻田小径,在农田里的趣味打卡点拍照留念,感受“人在画中游”的独特乡村风情。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第一要务是提高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

  旧县街道地处山坳处的平原地带,农田不少。但是过去,地块破碎,有些是撂荒地,有些是排水不畅的低洼田。

  “以前地块小,不便于机械化耕作。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原来碎片化的1000多块地合并为400多块,小田变大田,用大型机械进行播种、栽苗、除草作业,粮食产量增加,用工需求却大大减少。”旧县街道农办主任陈漫介绍,自2022年开始,通过集中土地整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旧县街道建成高标准农田1562亩,项目区水稻比上年亩产增加30%以上,与此同时,通过育秧技术及水肥监测技术,生产成本降至124元/亩—164元/亩,综合预计增收350元/亩。

  看到种地也有好“钱景”,吴盛栋决定不再外出打工,踏踏实实在家务农。2023年一年,除去土地租金和人工成本,单靠种地,小伙子净赚50多万元。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今在旧县街道乡村,田成方、水成网、路相连、渠相通,集中连片的优质农田,亦农亦景。

  耕地“化零为整”,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土地规模化,让种粮大户收入看涨,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三产。

  据了解,旧县街道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以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农耕文化为魂,打造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和美乡村。

  在高标准农田西南侧,旧县街道产业融合中心建设已到了最后收尾阶段。这里未来将涵盖农产品营销中心、农业博物馆、农事研学基地、高效农业研究、农技服务中心等功能。

  “通过对农业功能的拓展,我们植入旅游、研学等功能,成倍放大农田和农产品价值。”旧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国强说,建成后,乡村旅游产品将更加多元,不仅能在稻田里打卡农业景观,还能在中心近距离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买到当地的土特产。

  通过低效用地整治,旧县街道盘活资源要素。坐拥千亩野生杜鹃花的阳殿山,抓住用地空间重塑机遇,开辟出40亩空间用于农文旅项目开发,迎来文旅企业洽谈合作;小微企业园完成标准地打造等前期工作,实现工业功能区“腾笼换鸟”。

  在旧县,可以看到和美乡村的多种可能。

延长“链”路

做大“产”的文章

  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漫步在有着“中国桂花第一村”美誉的桐庐县旧县街道母岭村,几乎每个角落都种着桂花树。成片的桂花树含苞待放,村民们数着日子,等下一波降温,就可以开始赶着花期“打”桂花了。“今年我们可不愁销路,‘村长’会来收。”村民们说。

  村民口中的“村长”是他们的“荣誉村长”李晓军,刚刚上任不久,同时他还是浙江省政协委员、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

  “在一次走访中我们发现母岭村苦于将桂花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李晓军一直致力于茶产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发展,他说,母岭村的桂花资源丰富,只有把产业组织起来,乡村才能真正活起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母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邵双贤介绍说,把李晓军这样创业有成的“能人”请过来,就是为了增强乡村振兴的“造血”功能,依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运营和市场资源,带动村集体产业增收。

  延伸产业链条,凸显品牌效应。据了解,围绕桂花这一核心资源,母岭村打造出一系列桂花衍生品——从香醇的桂花酒到甜蜜的桂花糖、清新的桂花茶、浓郁的桂花酱,“母岭香”品牌家族日益壮大,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上百万元收入。

  未来,“荣誉村长”还要和母岭村合作,在此打造桐庐母岭桂花交易中心。根据母岭村与艺福堂达成的合作协议,艺福堂承诺以略高于市场采购价的价格全面收购村里的新鲜桂花,由企业提供技术,双方合作开发桂花茶系列产品,并与浙江工商大学携手,通过直播等新兴方式推广桂花产品,桂花产品的品牌价值将更上层楼。

  在旧县街道,不只有以桂花产业为主的母岭村。通过坚持基层党建和新时代“千万工程”一体推进,辖区内基本实现“一村一品”:西武山村发展物业经济,合岭村发展民宿经济,鸿儒村发展体育经济,旧县村发展农旅观光产业园……

  近年来,旧县街道充分挖掘和盘活特色产业及文化资源,出台一系列产业促进政策,不断壮大各类乡村产业规模,助农增收致富。

  “这些产业项目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还吸引更多人才回流乡村,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旧县街道办事处主任王森强介绍,为了鼓励返乡人员创业就业,街道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等支持,同时,加强村企合作,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为村级集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招才引“智”

做实“富”的文章

  乡村招才引“智”难,如何破除这个瓶颈?旧县街道探索出一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引才之路。

  前不久,2024年杭州市老年人气排球交流活动在旧县街道鸿儒村的乡村体育馆里拉开帷幕,来自杭州市各区县的24支气排球队伍在此激烈角逐。而令村民们没想到的是,赛事之外,当地的民宿订单一个接一个,农副产品也被抢购一空。参赛选手“白天比赛、晚上度假”,带火了当地的乡村旅游。

  “没想到效果这么好,这件事办对了!”说起村里去年新建的乡村体育馆,旧县街道鸿儒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柏金难掩喜悦之情。仅仅半年的时间,这个可开展乒乓球、气排球、篮球等多个体育项目的场馆就给村里带来了近20万元的纯利润。

  “体育赛事+文旅”的模式之所以能在旧县落地生根,源于通过党建联建,街道与浙江省全民健身中心及市、县老年协会开展合作,引入“外脑”资源,提供赛务服务、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等服务,带动国家及省市县级体育赛事到旧县举办。与此同时,通过鸿儒集市、向往的集市,促进农业、手工艺品、特色小吃等多产业协同发展,拓宽销售渠道,用体育赋能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乡村体育馆已举办各级体育赛事、培训等活动13场。旧县街道通过赛事引流5000余人次,预计消费收入超过160万元。

  不求所有,用好人才才是关键。除了与浙江省全民健身中心党建联建,旧县街道还与杭州话剧艺术中心合作成立“诗画原乡”文艺共富站,为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莲花设立工作室,与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深化校地合作,拓宽引才渠道,助力精神共富。

  “高校来的乡村文旅指导员把村里的历史典故改编成‘追忆皇刨井’剧本游活动,给乡村游增添文化韵味。”邵双贤介绍,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苏扬一来,就给当地送了一个文化“大礼包”。通过剧本游的形式,串联起村内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文化阵地和景点,推广和发扬母岭村桂花非遗和传说故事,激发出村庄的文化活力。

  以民宿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合岭村,请来专业的民宿运营经理人,给民宿引流出谋划策,打造农事体验、文化雅集、趣味运动等丰富的游客深度体验。今年以来,合岭村共接待游客达28万人次,实现民宿产业营收3000余万元。

  乡村技能人才,在旧县也有广阔天地。辖区内有30多家机械制造类企业,最近,旧县街道每年一度的叉车技能大比武活动激情开赛,共有20余人参加比赛。“既为企业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技能展示的机会,更为广大叉车司机搭建了互相学习、切磋技艺、经验交流、技术比武的平台。”旧县街道城建和经发办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引才模式,村村奏响致富曲。截至目前,旧县街道所有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均达到80万元、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全面实现“8050”目标。

  “千万工程”历久弥新,不变的是“以人为本、发展为民”。旧县街道党工委书记宋立鹏表示,将完善“选管用”全链条,建强“旧是先锋”生力军;聚焦“引育创”全方位,建强“共富同行”人才营;联结“商贤新”全组织,建强“和美旧县”智囊团。为桐庐县努力打造杭州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全域高品质美丽标杆示范地贡献旧县力量。

  (本版图片由杭州市桐庐县旧县街道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3 桐庐旧县街道:和美乡村引才来 2024-09-28 浙江日报2024-09-2800008;浙江日报2024-09-2800016;浙江日报2024-09-2800018;浙江日报2024-09-2800014;浙江日报2024-09-2800024 2 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