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人文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人文经济学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文价值为导向、以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目标,关注文化与经济融合共生的自主知识体系。它立足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着眼于人文经济发展的一般逻辑,深刻揭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融合、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人文价值与生产目的相互支撑等人文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新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既超越于经济又超越于人文,在二者辩证统一基础上形成的新学科与新方法。

  在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中,人文被当作经济发展的工具价值和人文装饰,所遵循和坚守的是资本逻辑和资本立场。而人文经济学是“人文与经济一体学”,它突破了人文学与经济学的学科壁垒,把人文经济活动视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特定社会活动,即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它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

  人文经济学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立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坚持人民至上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新时代人文经济活动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立场。

  在新时代人文经济活动中,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双向贯通,推动我国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文经济发展新路。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总结和提炼人文经济运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实践中,我们党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积极探索人文和经济共生共荣、互融互动的路径方法,以人文经济新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内在动力。

  人文经济学是立足中国实践、聆听时代声音、反映时代巨变的理论创新成果。从生成逻辑上看,它来源于新时代人文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实践,是对新时代创新和发展人文经济的实践经验的全面总结。而新时代贯穿人文经济发展始终的主线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党在运行和发展人文经济的实践中所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赋予人文经济学以鲜明的人民性品格,也决定了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文经济学的基本立场。

  人文经济学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最鲜明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虽然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以来的思想解放就已经在呼唤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开始逐步恢复主体性地位,并由此产生了近代“人是目的”的人本主义思潮与市民社会的公民政治身份建构,但是它同时又陷入马克思所批判的抽象的人的窠臼之中,企图以所谓的人的类本质来代替真正的、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抽象的原子式的人还原为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历史的人。以此为基础,人民群众这个概念也获得了其真正的内涵,即包括工农在内的最广大的劳动者阶级。他们作为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对于推动历史发展具有根本性与决定性的作用。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继续深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

  人文经济学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要求人文经济发展充分重视和关心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彰显人文关怀,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尊严,增进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在人文经济学看来,人既是人文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也是人文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时代人文经济的发展要依靠人民群众的能动力量,积极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力和素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文经济。

  人文经济学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基因

  人文经济学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基因,深刻把握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旨归,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发展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人文经济学作为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哺育。

  民本理念根植于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之中,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都体现了以民生为核心的民本观。《管子·牧民》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论语》提出先“富之”后“教之”的思路,无不反映对人的关怀,为人文经济学的建构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视角。在新时代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获得了现代化转向,即从原来从属、工具地位的民本转化为主动、创造地位的以人民为中心。这种人民至上的理念与信仰成为构建人文经济学的基础。

  人文经济学超越了西方经济学单纯逐利的狭隘本性,实现了人文回归

  西方经济学囿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投入-产出”资本逻辑,将效率作为衡量行为价值的唯一标准,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增殖视为终极目标,把相关学术研究归类于遵从资本运作逻辑的产业经济学分支学科。人文经济学超越了西方经济学单纯逐利的狭隘本性,打破“见利忘义”“见物忘人”的人文悖论,打破原有单纯的以经济利益驱动的经济学壁垒,超脱以“物”为载体的社会客体性现代化,聚焦以“人”为载体的主体性现代化,从经济和文化总体关系的高度强调要“见物”更要“见人”。

  人文经济学在阐明文化和经济共生的实践逻辑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在“人民至上”原则引领下实现“人文回归”。人文经济学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多向度需求,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发展的出发点,将发展目标聚焦于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建构起“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理论新框架,从“人”的视角回答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命题,充分彰显了发展的人文价值取向和人民立场,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论。

  总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基于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学的有益成分,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理论与方法体系。

  【作者为山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研究员】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人文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2024-09-23 浙江日报2024-09-2300011 2 2024年09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