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为1242株古树名木撑起保护伞
守护“会呼吸的文物”
潮声丨执笔 叶怡霖
法喜寺500岁的玉兰树开了花,杭州的春天才算真正到来;五云山顶1400岁的银杏洒下第一片金色叶子,是西湖山水开始渲染秋色的信号……
在杭州,1242株古树名木遍布城区。古树树龄需在一百年以上,名木则是指珍贵、稀有的,具有历史意义或科研价值的树木。这些年岁久远的珍贵树木,历经千百个四季轮回,见证了这片土地的世事变迁。
上世纪60年代,杭州就开始记录古树名木,到2020年已进行8次普查。2022年8月,《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决定》审议通过,从顶层设计出发,为古树名木保护加码。
两年时间过去,杭州的古树名木保护得怎么样了?这些“会呼吸的文物”现状如何?
杭州城区最老的古树已有1410岁
为进一步摸清杭州古树名木资源现状,从2020年起,杭州市园文局每年都对全市建成区在册古树名木资源进行复查。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杭州城区范围共有古树名木1242株,70%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其中,樟树最多,有645株,枫香次之,第三名则是银杏。
“樟树是杭州的市树,不仅适合在杭州生长,而且属于寿命较长的树种,所以杭州古树中樟树数量最多。”杭州市园林绿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陈亮介绍,作为古树里最庞大的“家族”,不少樟树有自己独特的故事,见证了杭州的历史文化。
在吴山景区有美堂遗址前,有一棵宋代种下的香樟,距今已经有730多年历史。千百年时光流转,有美堂已不复存在,但这棵大樟树依然岁岁年年伫立在此。
五云山顶的古银杏,是杭州市区内最老的古树,已有1410岁高龄;孤山文澜阁内的两棵古桂花树,已经250多岁……
古树无言,千百年间的故事,如今的我们如何得知?判断古树的年龄就是关键一环。
最常见的方法,是数年轮。“一圈浅,一圈深,是为一年。”杭州植物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楼晓明告诉记者,这与树木在春夏和秋季生长速度不同有关,目前仍是判断树木年龄较为准确的方法。
数年轮往往要看树木横截面,古树不能随便砍伐,该怎么看?楼晓明说,常用的方法,是用生长锥钻取出一段木芯,再来数年轮;还有用阻力钻仪打钢针测阻力、大数据模型判断等方法。
陈亮介绍,在判断古树年龄时,除了观察树木生长情况,还会结合地方志等史料记载,以及广泛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古树的文化故事。
古树保护与城市规划有机共生
致力于保护古树的人们,总会提到一个词:敬畏之心。
每年5月,吴山530多岁的古楸树都会开出粉色的花,远远看去就像一团云霞,浪漫至极。对于吴山景区古树群落保护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汪平来说,每次盛花期,都代表着古楸树生命的又一次绽放,“它已经经历了五百多次花开花落,这样旺盛的生命力,是人类远不可及的。”
这些顽强的“老人家”,往往又是最脆弱的。一次雷电,一场台风,或是一层覆土,都可能对它们古老的身躯造成毁灭性打击。
作为杭州著名的“古树医生”之一,城内绝大部分古树名木,都曾由楼晓明“把脉问诊”。
“雷击、台风、白蚁这样的自然因素,对古树生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但对古树影响最大的还是人类活动。”楼晓明记得,曾有两棵百岁古松树,树下被人为覆盖了近2米厚的沙土,就出现了“生病”迹象,“树根被闷住了,树就无法呼吸。”楼晓明说,古树能存活千百年,有自己舒适的小生态,任何一个不起眼的改变,都有可能影响它的寿命。
“在城市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古树名木的保护必须要更细致、更全面,从顶层设计上确立古树保护原则,迫在眉睫。”杭州市园林绿化发展中心主任吴海霞介绍,在2022年《决定》审议通过之后,杭州推出了《杭州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明确了古树名木属地责任,设立保护标志和划定保护范围,让保护工作更有据可依。
《管理办法》推出后,古树保护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杭州不少在建工程项目为古树“让步”。
在西湖大学云谷校区的建设过程中,为了不影响山联村的百年古樟树,将原计划建设的一幢楼向北移位3.58米。这一挪动,校区减少了25个停车位,却留下了学校所在地山联村村民共同的乡愁;在之江路道路提升工程中,为了保护两棵800多岁的古樟树,将原规划中隧道位置与古树的距离由6米增加到9米,并在施工过程中严密保护,如今,两棵古樟树成为新改造的之江路上最美的风景线……
为了在古树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杭州正在推动将古树相关信息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我们把古树像文保点一样,在地图上一个个标出来,同时提供所有保护数据,比如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树根系,我们划定在树冠投影5米覆盖范围内,都是需要保护的。”吴海霞介绍,这样一来,在土地出让、新建项目规划的过程中,古树的保护将会提前被考虑,古树名木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得以“根脉”相连,有机共生。
“会呼吸的文物”需要全社会共护
与古树打了几十年交道,楼晓明对古树的“治疗”理念在变:当古树出现空洞情况,老的方法是用水泥或者填充剂把洞填起来,防止树木腐烂变质。现在,园林工作者更加尊重古树自身的变化,用最小的干预来维持生命的平衡。“如果上面出现空洞,那就先把空洞内腐烂的木质部进行清理,涂上防腐防水保护剂,再在下面钻孔,让雨水排出去,延续它自然形成的状态。”楼晓明说。
2020年至2023年,杭州累计完成173株古树名木的保护复壮工作,并逐步摸索出一套古树名木保护复壮的规范流程。这些为古树名木“延年益寿”的科学方法,都被纳入2023年发布的《杭州市城市古树名木日常养护管理技术导则》,成为每一位基层园林工作者必备的操作指南。
在吴山景区,汪平和工作室成员的工作手段也在变:从书面记录树木情况,到用数字化平台定期记录、更新,在杭州市智慧园林综合管理平台上,杭州的每一棵古树名木都有了自己的数字化档案。
在杭州主城区内古树名木最为集中的云栖竹径景区,游客来此游玩的方式同样发生了变化:向千年古枫香祈愿、与参天古树合影、打卡古树集章……
“近两年,云栖竹径的游客量有明显上升。”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钱江管理处副主任杨华介绍,在社交平台上,云栖竹径有了一个新称谓:天然的古树博物馆。
为提高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2023年,杭州特别发布了古树名木Citywalk路线图,全市共10条线路,不仅串联起古树名木,也串联起城市文化,跟着线路访古树,成为最受市民喜爱的城市户外活动之一。
公众的参与,让汪平和工作室成员有了更多助力。以往,只有工作人员每个月对古树名木进行巡查;现在,路过的每一位市民游客都可以通过扫码上报古树名木管养问题,“相当于每一位市民都是‘古树守护人’。”汪平说。
“保护古树名木,不仅仅是保护树本身,也是在保护树木所在的文化场域。”吴海霞说,让古树名木文化深入市民生活,在给大家带来乐趣的同时,也是为这些“会呼吸的文物”撑好“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