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课”捕捉那道光
张萍
开学,展开了新的学期,也延展着新的期待。进入开学时间,全国各地陆续迎来新学期“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讲些什么?各个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各有诠释,有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增强交通安全意识的;有展现生态保护成果、激发热爱自然热情的;有结合校园文化、强化校风建设的;有契合奥运主题、鼓舞强国建设的……不管是以学校为单位,还是以班级为单位,丰俭由人、形式各样的“开学第一课”,在今天的校园,已成为普遍的风景。
“开学第一课”,是有的孩子第一次踏进的课堂,也是有的孩子新学习阶段的首次启程。这个“第一”和“首次”,应该得到重视。不仅名人们对“开学第一课”记忆犹新,每个孩子也都很难忘记第一次迈入课堂的情景。“开学第一课”,就是通过展演、互动、宣教等生动丰富的“第一课”,向踏进小学、初中、高中学堂的孩子们,传达今天的教育系统和学校所秉持的教育观、价值观,所提倡的人生观、世界观,启发青少年从太初混沌中,找到自己的路、追寻那道光。
最近这些年,随着短视频的流行,一些校长、名师的大学“最后一课”经社交平台传播,常常能在舆论圈掀起不小的水花,带给学子、带给社会不少启迪。相比大学“最后一课”,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尽管数量更多、范围更广,但是“出圈”出彩的并不多。尽管大多数学校都有“开学第一课”的仪式,但有的效果并不明显,质量也良莠不齐。这与受众群体年龄层不同的客观现实有关,也与一些中小学对“开学第一课”认识不够、准备不足和创意不多不无关系。
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一个现成的典型就是央视从2008年起连续播出16年的《开学第一课》。每年与全国中小学生准时见面的《开学第一课》,年年都有新的主题,从“少年强中国强”到“理想照亮未来”,从“强国复兴有我”到“奋斗成就梦想”,与家国社会大事小情密切相关,与主流价值同频共振,有趣味、有内涵、有深度、有记忆点。今年的节目,将东方文明生生不息的盛景与广阔的社会现实、火热的时代进程结合,从殷墟甲骨窖穴讲到青海雪豹栖息地,从伶仃洋上跨海大桥说到嫦娥六号登陆月球背面,带领全国青少年共同领略“可爱的中国”。
当然,“开学第一课”虽不可能都得是这样的大制作、大手笔,也不一定都得搭台子、讲稿子、亮嗓子,更多的情况是需要学校、老师,在鲜明的主题下,以巧妙形式、独特立意、新鲜体验上出新意。比如今年,杭州有所小学把“开学第一课”放在了省档案馆“大写浙江人”展厅内,让孩子们了解脚下的同一片土地上曾经孕育出什么样的优秀人物,与这些古往今来的浙江人“神交”,从心底生出认同、生出敬意。孩子们对于自身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大抵也会留下些触动和思考。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在这个高质量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开学第一课”是“扣”好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一步,需要跟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有到优,从而更好地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未必繁复,但求有料;未必高大上,但求真善美;未必请大咖名人,但求能触及灵魂。能让孩子在若干年后依然念念不忘,就是一堂高质量的“开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