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营商环境优化、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三大领域
杭州高新区(滨江):勇当改革弄潮儿
王心慧 肖鳕桐 涂心如
作为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的国家级高新区,杭州高新区(滨江)有着深厚的改革传统和创新基因。
这些年间,杭州高新区(滨江)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实现了从“新区、小区、郊区”向创新大区、产业强区的跨越式发展,踩准了“互联网+”“物联网+”和“数据+”的每一波产业风口,发展频频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率先探索了包括商事制度、海外引才、知识产权、数据要素、产业社区等一大批“全国首创”“全省第一”的改革成果,创造了“小政府大服务”“小区域大发展”等体制机制优势,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上半年,高新区(滨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4.9%。
9月2日,中共杭州市滨江区委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据悉,高新区(滨江)将在营商环境优化、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三大方面争当排头兵,重点在创新、产业、开放和民生四个领域发力,集中力量推进一批攻坚性改革,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蝉联“科技创新鼎”“天工鼎”
争当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时刻保持这种紧迫感,高新区(滨江)沿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主线,在一些领域从跟跑实现并跑,甚至转向了领跑。上半年,高新区(滨江)的技术交易额和新产品产值总量均居杭州市第一。
零磁医疗装备产业便是如此。前不久,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新金投集团发起组建的杭州零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揭牌,这意味着主体坐落于高新区(滨江)的极弱磁大科学装置通过“边建设、边研发、边转化”的模式诞下首枚“金蛋”,零磁医疗装备有望对现有的医疗检测手段带来颠覆性改变。
探索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高新区(滨江)围绕极弱磁大装置“画了一个圈”——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在“圈”中整合人才、资金、空间等创新要素,从而加快原始创新、技术转化、产业孵化等。今年以来,零磁谷首个交叉研究平台不断加快建设,零磁谷会客厅也已开工建设。
全力建设创新发展策源地和成果转化首选地,高新区(滨江)要在战略科技力量上迈向领先——
打造创新“生态圈”。高新区(滨江)已连续四年获全省“科技创新鼎”,科技成果转化指数、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均列全省第一。高新区(滨江)将进一步贯通“科学-技术-产业”创新转化全链条,全力推进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建设,开展大科学装置缩比模型验证及交叉研究平台技术验证,落地量子传感公司等。
激活企业“强引擎”。高新区(滨江)将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联合体,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培育壮大“省科小-国高企-新雏鹰-科技小巨人-科技领军企业”创新主体梯队。
筑牢人才“蓄水池”。上半年,高新区(滨江)引进35周岁以下大学生2.6万人、居全市第一。接下来,高新区(滨江)将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以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建设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开展“才链全球”计划,深入实施“5050”计划,办好Hi TECH全球青年创业大赛,推动更多顶尖人才和人才项目落地。
除零磁医疗装备外,人形机器人也是高新区(滨江)紧盯的未来产业新赛道之一。
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滨江面孔”宇树科技持续刷屏。继2023年8月发布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H1后,宇树科技又在2024年5月发布了量产版本人形机器人G1,出货量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宇树科技是高新区(滨江)打造机器人产业全链条的缩影。目前,高新区(滨江)从上游芯片和关键零部件、到中游机器人整机制造、再到下游机器人系统集成均培育了优势企业,机器人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位居全省第一,成为浙江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的重要一极。
机器人产业是数实融合的典型代表,在加快数字经济“二次攀登”的过程中,高新区(滨江)要在数实深度融合上迈向领先——
推动产业体系攀高成势。今年,高新区(滨江)继续蝉联“浙江制造天工鼎”,并连续四年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五星基地。接下来,高新区(滨江)将完善“四链融合”引育特色优势产业工作体系,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推动“1+5+N”现代化产业体系与“一园三谷五镇”产业布局融合并进。
在做强智能物联、生物医药等支柱型产业的同时,高新区(滨江)还在推动潜力型产业超前布局,包括紧盯未来网络、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量子传感、零磁医疗装备、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让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建设增添更多想象力。
在册企业数突破10万家 争当营商环境优化的排头兵
率先启动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率先试点实施“证照分离”……高新区(滨江)向来把营商环境作为构筑核心竞争力的主赛道,并不断引领改革新趋势。在刀刃向内接续改革的过程中,72平方公里的区划面积上,高新区(滨江)的在册企业数已突破10万家,其中包含73家上市公司。在浙江省工商联组织评选的2023年度浙江省“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榜单中,高新区(滨江)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创新环境排名均位列全省前十。
高新区(滨江)始终秉持“小政府、大服务”理念,以扁平高效的体制机制服务着10万家经营主体、90万管理人口,面对庞大的经营主体总量,如何推动便利服务向增值服务升级?
线上,高新区(滨江)推出“滨好办”人才·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为全区企业集成惠企政策、企业诉求、空间资源、资讯活动、“一类事”服务等服务资源,为企办实事。线下,高新区(滨江)打造了“1+6+X”增值服务矩阵,位于泰安路上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即“1+6+X”服务矩阵中的“1”,“6+X”则包括自贸大厦人才·企业服务站、江北科技园服务站、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产业社区、暖企小站等。从去政务大厅办事到不出楼宇办事,营商环境优化的逻辑已悄然改变。
推动市场相通、产业相融、规则相联,高新区(滨江)将在国际城市建设上迈向领先——
全面融入统一大市场。高新区(滨江)将继续推进“两个健康”集成改革,实施重大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改革,持续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健全“办不成事”兜底服务和“企呼我应·滨好办”涉企问题高效闭环工作机制,加大对民营企业激励保障政策的落实,推动政策“主动送”“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持续推进现代产业社区和暖企小站建设,进一步推动增值服务向园区楼宇覆盖。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上半年,高新区(滨江)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位居全省第一。接下来,高新区(滨江)将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建设“中国数贸港”引领区;深化“中国数谷”核心区建设,创设基于“三数一链”框架体系的标准和协议,加快“三数一链”基础设施在长三角等区域复制推广和互联互通;构建数据知识产权全链条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数据知识产权生态试验区等建设。
把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机遇,比拼营商环境争做“改革高地”, 推动便利服务向增值服务升级、政府有为向企业有感升级、资源集成向制度创新升级,高新区(滨江)将领风气之先。
人均GDP突破46万元 争当共同富裕的排头兵
高新区(滨江)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必须在共同富裕上走在前作示范。高新区(滨江)的人均GDP现已突破46万元,居全省前列。作为人口流入型城区,如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创建青年发展型城区,怎样满足青年的全生命周期需求?
开学季,高新区(滨江)在13所中小学中投放了7500套午休课桌椅。继今年1月被教育部正式认定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后,前不久,高新区(滨江)又获评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午休躺睡是一个缩影,以改革来回应更多共同富裕议题,高新区(滨江)要在美好生活共享上迈向领先——
民生优享,再升级。高新区(滨江)将继续完善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实施机制,加快全域未来社区建设,分层分类推进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布局和建设,推动“15分钟公共服务圈”全域覆盖;优化以集团为核心的新型学区治理结构,创新嵌入式学区改革,探索“就便入学”教育服务机制,深化“托幼一体化”集成改革,高标准推进中小学午休躺睡课桌椅“浙江标准”试点工作,打响以科教融合为特色的“教育硅谷”品牌。
基层治理,再提升。高新区(滨江)将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与城市管养一体化改革,创新片区式城市管家服务模式,探索“大物业”服务模式和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共治”的有效路径,建设城市治理共同体;持续攻坚“三源治理”,优化提升“一网统管”数智治理功能,深化“一长二员”模式,扩大“民呼我为·滨安码”和“滨豆”全域积分应用覆盖面,完善“小脑+手脚”警网协同处置机制等。
精神文化,再丰富。目前,“大小莲花”已举办各类赛事演艺活动20余场,累计人流量超百万人次。接下来,高新区(滨江)将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和活化利用机制,以“西兴韵、长河头、浦沿潮”进一步推动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增效计划,迭代升级“群众点单”文化产品配送模式;擦亮“最美现象”品牌,深化礼让斑马线2.0、移风易俗等“滨滨有礼·文明四季”区域文明新实践等。
“国际滨”这座人才向往的“青”爱之城,正在呼唤更多创新创业者。
(本版图片由杭州高新区(滨江)党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