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师任天——

村里的能工巧匠和我一起“种”文化

  重点结对村:宁海县一市镇箬岙村

  上周末,我再次回到箬岙村,这回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与村里的石匠褚真家细化村里小广场装置艺术的落地方案。完成后,这将是我们在箬岙村继植桂书舍装置艺术后,又一处联合村民打造的落地项目。

  中国传统村落箬岙村,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耕读渔村,是书法大家褚遂良后裔聚集地。来到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文化特派员的工作应该从哪方面着手?带着“让好想法从乡村自然生长起来”的初衷,我走进了箬岙村。

  在一次次走村串巷、入户闲聊中,我发现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和我们打造乡村文化新场景的愿景不谋而合;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村里有一批能工巧匠。

  “对村子的保护不应只借助外力,更需要挖掘乡村的内生动力。”我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村党支部书记褚卫东的大力支持。经他牵线,我结识了村里的竹匠、石匠、木匠、泥瓦匠、画师等传统手工艺匠人,在日后的乡村文化新场景打造中,他们起到了重要作用。

  7月初,我带着学生入村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白天和学生走村入户,从村民、咖啡馆小哥和村干部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晚上讨论设计方案。两周后,《见微知著,与箬岙同行》展览在植桂书舍开放,展出了一批既有互动性又融合当地文化元素的装置艺术设计。

  展览当天,书舍内人头攒动,大多是闻讯而来的村民,我们还邀请村民为设计落地出谋划策。

  “这是村口的荷花”“看,老槐树也在设计图上”“村里的石窗花图案用在这里特别好”“小广场那可以多放几块大石头,可以坐着乘凉,游客也能拍照”……看到村子里熟悉的物件被画进了设计图,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可高兴了。

  第一处落地的作品选址在植桂书舍。以竹子为原材料,灵感来自村头一棵百年老树,主体是一根根向外打开的竹子,主题是“扎根大地,蓬勃生长”,代表了所有人对箬岙村美好未来的期许。按照设计,这些竹子需用竹篾捆绑加固。安装时,做篾难倒了所有人,村里的竹匠主动请缨,带着学生劈竹篾。完工时,村民们都来看,好不热闹,大家都很高兴能参与艺术创作。

  如今,我可以说已成了“新箬岙人”,村支书还说要给我颁荣誉村民证书。其间,我也发动了不少朋友走进箬岙村,希望能带动更多资源走进乡村。未来,我会继续挖掘提炼当地传统合院、天井、老道地以及石窗文化、耕读文化等资源,构筑符合当代审美的“打卡地”,营造新景点、吸引新游客。当然,项目落地前,我会充分考虑村民意愿并邀请村民一起“种”文化,只有他们喜欢,我的努力才有意义。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村里的能工巧匠和我一起“种”文化 2024-08-29 27063939 2 2024年08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