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的新范例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明文彪
产业园区是区域研究的永恒主题。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建设什么样的形态,运作模式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这些都决定着产业集聚的质效。
自工业革命以来,产业园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0的工业功能区,只有单一的生产制造属性,产业定位模糊,企业类型庞杂,功能相对简单;2.0的高科技园区,具有明确的产业主题,虽然依旧以生产制造所需的厂房为主体,但是中试办公楼、孵化办公楼等形态也开始出现;3.0的综合园区,主导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周边围绕多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产业园区功能复合化发展,并衍生了物流、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而眼前的“中国视谷”窗口园区,不仅具备了3.0综合园区的复合功能,还因其独特的产业定位、大胆的制度探索,以及产城人文融合的功能设计,打造了中国产业园区建设的新范例。
向新质生产力要动能。机器视觉被称为工业制造的“眼睛”。杭州将“中国视谷”上升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战略层面,在核心区13.48平方公里的物理空间上,前瞻布局“三层七端多元”产业体系,超前布局6G技术、仿生机器人、类脑计算、低空视觉等相关未来产业,已经集聚了诸多视觉领域企业。这些落地的企业和项目,并不只是单纯的制造项目,而是自带“智造+总部+创新”色彩,有望构建一个区域内的创新生态圈闭环。
向跨区域协同共享要空间。在网络空间中,原则上只要有算力、有连接的地方就可以部署生产能力,决定产业布局的不再是土地、劳动力,而是信息网络所达到的流动空间。“中国视谷”背后的跨区域协同创新,是在统一大市场战略背景下,杭州产业链关键制造环节的有序转移,也是高新区创新资源和网络效应的本地化完美溢出,很好地扭转了杭州长期以来产业链偏软,以及企业没有空间不得不外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