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深读

大学生乡创大赛链接全国389所高校,52个项目和创意在安吉落地

乡村出题 青年答卷

  立秋已过,暑气未尽。安吉灵峰街道碧门村村口,十几位年轻人齐齐下了车。

  8月,第二届“两山杯”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意创业大赛进入复赛,6支大学生团队住进了赛点村之一的碧门村。旧平房、鸡棚、荒菜地,村口的这三块闲置地要在80天内变身乡村会客厅、竹林鸡餐厅和美丽菜园,这些年轻创业者跃跃欲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事业第一站选在了广袤乡村。为此,安吉连续两年举办乡创大赛,以“乡村出题,青年答卷”的赛制,为全国大学生提供乡创“练兵场”,也在当地乡村刮起了青春风暴。两届大赛共吸引389所高校1966支团队参赛,目前第一届已有52个项目和创意成功落地。

  青年大学生为何入乡?入乡何为?又该如何与乡共生?“两山杯”乡创大赛的探索实践,值得关注。

为何入乡 双向需求 时者势也

  “碧门喔喔鸡”,是碧门村党总支书记李亚财的微信昵称,也是碧门村新的致富品牌。这座紧挨着灵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小山村,以竹制品生产起家,如今正向竹林鸡养殖观光的农文旅产业转型。

  老树发新枝,并不容易。碧门村依山傍水、交通便利,但旅游业就是发展不起来。“还是缺流量、缺业态。”村班子思索许久,决定对整村进行规划,推出一批小而精的文旅项目。

  “往什么方向改造呢?也不知道现在年轻人流行啥”“村里经费有限,能找到好设计吗?”……李亚财一时不知从何入手。

  风从乡间吹来。今年初,第二届乡创大赛如约而至。在大赛秘书处单位浙江财经大学的组织下,一支由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品牌创业机构、文旅集团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开启入村调研行动。

  近百位专家跑遍了安吉16个乡镇(街道、园区),遴选出了39个适合开展竞赛的行政村,碧门村顺利入选。

  专家们结合赛点村特色和发展需求,将各类问题梳理提炼,形成21道创业赛题和118道创意赛题,放榜后收到了近万名大学生的报名。

  为啥要入乡创业?“挑战自我,算吗?”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曹文丽,一口气报了3个赛题。这个内蒙古女生,生在大草原,又到海边求学,如今来到浙北乡村创业,小身板里流淌着创业的青春热血。

  这群00后勇于挑战,嘴里喊着“松弛感拉满”,关键时刻也真的能“扛事”。为了拿下碧门村村域规划设计和运营的项目,曹文丽和小伙伴熬夜搜集材料、画图、做方案,提前设计好LOGO和周边产品。

  “立项了!”初赛结果公示的那天,小曹在微信朋友圈里连发了好几个“烟花”表情。带着朋友的点赞祝贺,8月初她早早搬进了碧门村的民宿。

  努力还源自对乡村的热爱。清澈的水渠、总跟着自己跑的农场小狗、民宿老板娘热到刚刚好的馒头……碧门村是小曹想象中的模样,美丽平和,还有车来车往、快递到村,周边的市集、音乐节也很热闹。“没比城市差多少。”面对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这群城里来的大学生几乎无缝适应,在李亚财期盼的眼神中,铆足劲要“大干一场”。

  投身乡野,是情怀,也是时者势也。

  相比“新人”小曹,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研二学生何纤逸的乡创之路走得更早一些。

  去年大赛,何纤逸团队获得了创意赛一等奖,拿到了1万元奖金。她和朋友顺势成立设计公司,没毕业就热火朝天地搞起了事业,目前业务已涉及宁波宁海、安吉县城等地,营业额近30万元。

  而她在大城市创业的本科同学,因为种种原因,大多选择了转行。“初创企业在大城市压力不小,乡村是更有安全感的起点。”小何感慨道。

  今年,何纤逸继续参赛,“抢”到了报福镇洪家村空间改造的赛题,“有机会就要抓住,为未来积累经验。”

  当前,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与此同时,许多乡村却面临着劳动力外流、青年人才缺乏的痛点,渴求年轻人的技术、理念和流量的注入。

  乡创大赛将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和求新求变的乡村紧紧相连,在双向需求的时代趋势下,同频共振。

入乡何为 闯关试炼 仰取俯拾

  站在千亩农田前,沐着习习夏风,浙江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杨琦冰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混着青草香和泥土味的时光。

  去年,他跟着老师、学长来到灵峰街道大竹园村,参与了千亩方田间栈道平台装置的赛题。在杨琦冰看来,乡创大赛就是一场闯关试炼。

  专业知识实践转化,是第一关。“做设计,我们熟。”现场勘测、绘制草图、3D建模、材质筛选、色彩搭配……团队里建筑系和土木工程系学生紧密配合,各展所长,很快打磨出了设计初稿。

  设计之后,还要落地。在人生地不熟的乡村,同学们犯了难:材料哪里来?施工队怎么找?价格好谈吗?

  这组现实“三连问”,当地政府也想到了。安吉团县委书记汤潮介绍,为了让“创业小白”快速进入角色,县镇村三级都成立了专班,各级干部组成“帮帮团”,一方面积极对接资金、场地等资源,另一方面为大学生收集、推荐供应商、施工队等信息,合力解决项目落地难题。

  领衔大竹园村“帮帮团”的是村党总支委员沈金龙。他曾在上海从事房地产行业,几年前开了村里的第一家咖啡馆,运营经验很丰富。

  在他的帮助下,同学们和村民逐渐打成一片,掌握了不少实用技能,比如学会了跟材料商“精准”砍价,驾驶电动三轮车运工具,甚至还摸透了村咖原料选用、定价策略等运营知识……

  主材料一批批到货,施工团队也已谈妥,杨琦冰刚想松口气时,意外发生了——为方便工人安装而定制的零部件,因工厂漏单错过了生产时间,项目可能来不及完工了。

  就像很多创业项目都会遇到的那样,现实里的突发状况成为大学生们要应对的又一道难关。

  好在年轻人有朝气、有勇气,还有用不完的力气,为了赶上进度,大家决定自己上。

  一根根尼龙丝线,要穿过特别定制的钢架,分别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七种形态的艺术装置。由于没有特制部件做记号,丝线排列分布的疏密、长度和色彩全靠肉眼比对,同学们蹲在田间一边瞪大眼睛看图,一边小心翼翼编织,汗水无数次打湿后背。

  “在安装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钢架结构的一些细节问题,及时修复调整,终于赶上了最终评审。”落日映照下,这组彩虹色装置笼上了淡淡金光,杨琦冰成就感满满,“亲手完成的感觉太棒了。”

  乡创大赛,不仅让大学生有了实践专业技能的平台,也给了他们挑战新鲜事物、尽情施展才华的机会。

  有了去年的参赛经验,今年杨琦冰主动带队,接下了鄣吴村修谱大院空间活化运营的赛题。“我们都是书画社的,因为兴趣爱好自学了‘全形拓’的非遗技艺,想把它引入到修谱大院的研学体验中。”但具体如何结合,同学们一直找不到思路。

  直到乡创项目对接会上,镇村干部提到了“鄣吴竹扇”这个关键词。“鄣吴是全国最大的竹扇出产地,研学体验能不能把竹扇制作纳入进来”“对呐,竹扇的扇面也可以用作拓印的装裱品,原材料直接向村里拿就行”“这个组合好,说不定还能做出文玩价值”……

  头脑风暴中,大学生有了新方向。“‘全形拓’竹扇,有意思。”杨琦冰摩拳擦掌,新的关卡开启了。

  将学校所学用之乡村,再在乡村“解锁”新技能,这场试炼难度不小,但仰取俯拾间,年轻人收获斐然。

如何共生 青山见我 金山有我

  入乡创业、相融共生,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也拓宽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在这届参赛学生心中,去年特等奖获得者、福建三明学院的董邱华是学习的理想标杆。

  他和几位同班同学一起,将孝丰镇赋石村的闲置玻璃房改造成了名为“苔森”的苔藓造艺馆,提供文创产品销售、景观工程建设和自然研学教育等服务,一年时间不到,营业额就超过了40万元,目前第三家店面即将对外营业。

  问及成功之道,董邱华先讲了苔藓的故事。初到赋石村,同学们沿着水库支流踩点考察,在山坡上、茶园里、溪流旁,他们发现了大量品种丰富、长势旺盛的苔藓,创业主题随之确定。

  “苔藓居然还能卖钱?”村民们将信将疑,但依旧热情地帮助这群异乡大学生——村里直接免了造艺馆第一年的租金;村民主动平整好自家土地,为小董提供苔藓试验田;听说项目拓展缺资金,村干部积极对接争取,隔天银行就上了门……

  “绿水青山,是苔藓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董邱华说,自己的创业梦想也像那一簇簇苔藓,在淳朴又包容的乡村肆意生长。

  “苔森”渐入轨道后,开始反哺乡村。董邱华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提供了苔藓种植、文创产品制作等岗位,同时与周边16家民宿、营地、咖啡馆合作苔藓微景观制作体验,互相引流,留住客人。

  依托新流量,赋石村挨着造艺馆又发展起水上游玩项目,规划建设“十里渔街”,小山村的苔藓经济搞得风生水起。

  “绿水青山见我,金山银山有我。”共富正成为乡创大学生们的共识。这些年轻人深刻意识到,只有和村庄、村民联结成兼具情感和利益的共同体,才能真正融入乡村,才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找到更多自我认同和归属感。

  “我们总是过于关注自我和远方,而忽视‘附近’。”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丁昭正同学,负责鄣吴村幸福邻里的运营和改造。

  窄窄的沟渠、斑驳的石板路、低矮不语的青堂瓦舍和同样不善言辞的手工艺人……入村后,丁昭正构建着新的“附近”。他积极考察艺术馆、拜访非遗传承人、对接文旅资源,8月以来已开展两场运营活动,为幸福邻里集聚人气,“印象最深的是,村里有位老奶奶拉着我的手,夸我们做的事有意义。”

  从“诗与远方”到“路在脚下”,乡村或许正是丁昭正寻找的那个“锚”。

  采访中记者发现,几支大学生团队早早就在当地乡村注册好了公司,一些发展成熟的青年设计团队也计划将工作室落户到赛点村。

  “办好一个赛,集聚一批人,赋能一座城。”正如安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郭兴华所说,在大赛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领略到了安吉的美丽风光,感受到这里的爱才诚意,从而自发成为代言人,助推乡村振兴。

  “如果最后没有拿到好名次,怎么办?”一张张清澈笑容回答得很简单:比赛总会结束,但入乡创业已经开始。

  近年来,安吉已吸引青年大学生3.8万余名,引育青创项目694个。走进乡村、融入乡村、振兴乡村,这条路,年轻人看得清晰,走得坚定。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6 乡村出题 青年答卷 2024-08-28 浙江日报2024-08-2800006;浙江日报2024-08-2800007;浙江日报2024-08-2800013;浙江日报2024-08-2800011 2 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