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浙江发展人文经济学的现实基础、思想资源和总体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事实上,早在2006年10月3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刊发的《“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中就富有远见地提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和发展。”可以说,从浙江到北京,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同志对于发展人文经济学的思考是一以贯之的,也是逐步拓展和深入的。

  今天的浙江已从陆域资源小省蜕变为经济大省,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但也面临着改革先发优势弱化和结构性矛盾凸显的新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出并做好人文经济学范式研究,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回答好这些问题,应把握如下三大要点:

  浙江发展人文经济学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相对注重物本经济,即以物为本的经济发展观,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等同,使“经济增长”与“经济利润”挂钩。在以逐利为导向的经济发展观的影响下,许多地方注重抓招商、上项目、引资金、比拼GDP,也往往把“人”偏狭地理解为片面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对“物”的追求超越对“人”本身发展的关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浙江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从以“物”为载体的社会客体性现代化转变为以“人”为载体的主体性现代化,逐渐超越资本主义逻辑的经济发展价值,进一步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各个方面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领跑方阵”。

  从全国范围来看,浙江拥有六大高地。

  一是经济建设高地。多年来,浙江的GDP稳居全国第四,尤其是浙江民营经济强势领先,成为浙江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力量。《2023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2%。有108家浙企上榜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数量连续25年居全国第一。

  第二是政治建设高地。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八八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论断,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理论创新,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与践行打好“前站”。

  第三是文化建设高地。浙江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近代以来,涌现出一大批文人、院士。“八八战略”就强调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 。20余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深耕文化沃土,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浙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正朝着从文化大省转变为文化强省的目标稳步迈进。

  第四是社会建设高地。浙江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形成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后陈经验”“三化十二制”等典型经验。这些发端并创新于基层的治理经验,随着新时代的实践不断发展、深化,日益凸显其生机与活力。从“一地之计”到“一国之策”,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代表的基层社会治理优秀案例谱写了基层善治新篇章,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五是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从思想层面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科学论断;从实践层面来看,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生态文明新画卷在浙江徐徐展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乡村已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和后劲所在。

  第六是创业创新高地。自古以来,浙江人民就有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如“四千精神”)、敢于创新的文化传统,浙江文化基因一脉相承。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赋予浙江“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的新定位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新使命。创新始终是浙江前行路上鲜明的底色,浙江正以创新、改革和开放厚植发展优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浙江新篇章。

  从以上几个方面成就可以看出,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超越了单纯追求经济利润的阶段,进入了人文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所谓人文经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锚定“人的现代化”本质,将共同富裕作为目标追求,通过文化与经济的共荣互促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浙江积极谋划人文经济发展格局,始终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看作经济发展的目的,注重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人的发展相互成就、和谐一致。

  浙江发展人文经济学的思想资源

  习近平同志在《“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中指出,“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和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而构建以“大人文”为特征的人文经济学新范式,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现实基础,而且应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具体来看包含以下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重要论断和浙江精神。

  第一个思想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哲学的诸多见解,是将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相结合的典范。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反思国民经济学的理论起点及其政治立场,力求超越资本主导逻辑而走向人本逻辑,从而使“现实的个人”完成了从哲学视域向经济学视域的转换。“现实的个人”在经济哲学论域中被赋予了现实性意蕴,开创了哲学指导下的经济学研究道路,引发了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伟大革命。毋庸讳言,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是离不开对经济学的探索和研究的。正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等批判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反之又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因而,从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导逻辑下的资本经济,到肯定和建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的“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现出经济发展愈加蕴含一种人文取向和情怀。可以说,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人文经济学重要的思想资源。

  第二个思想资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强调的“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价值理念,包括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所指出的“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人文经济直接关联着“好不好”的问题。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既是一种崭新的经济理论,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成果。当下所强调的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就发展目标而言,就表现为以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进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发展途径而言,强调实现文化与经济互促共进、相互成就,一方面发挥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文化的经济化;另一方面,增强经济发展对文化繁荣的基础作用,推动经济的文化化。就发展动力而言,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战略和实践层面的一致性。总体而言,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中的两个“质”有着丰富内涵,其中的重要一点,就在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人文取向。

  第三个思想资源,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重要论断。例如,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八八战略”第八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20余年来,浙江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城市“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农村“半小时文化圈”基本形成。又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提出的重要理念。2004年3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既要GDP,又要绿色GDP》一文指出:现在的发展“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这一论述辩证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内在关系,强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举。

  第四个思想资源,是刻在浙江人民骨子里的浙江精神。敢为人先、求新求变是刻在浙江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一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在浙江调研时,有两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浙江没什么资源,但把人才作为最大的资源”,浙江发展的总纲“八八战略”中就包含“人才强省”战略;二是“浙江的许多老百姓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浙商创业的真实写照。从“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到“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精神的力量,始终支撑、引领和推动着浙江人民奋发向上。

  浙江发展人文经济学的总体框架

  总体来看,人文经济学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目的、核心和出发点,把人民视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因此,开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研究要有系统思维,并以此构建人文经济发展的新范式。

  其一,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因而要依靠人民。同样,经济发展的动力归根到底还是人。人文经济学把“人”作为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核心,更注重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强调发展应回到“人”本身。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维护人民利益,进一步发挥浙江人民的创造伟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创新能力充分迸发,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基础,人的发展又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其二,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增进民生福祉。这就要求坚持经济发展的人文导向,从人文视角审视发展质量,注重人本型发展。必须把是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发展质量的判断标准,因而它对发展方式转型提出更高的人文目标。基于此,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时刻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其三,经济发展的道路要遵循民本逻辑。这个民本逻辑,可将其概括为“人人平等,自主普惠”。浙江人民都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参与建设、获取发展的机会是平等的。将共享发展作为重要价值导向,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人人创造财富的同时,保障平等享有财富,最终的结果是人人过上美好生活,实现普惠。

  其四,经济发展的方式是以人民为中心。这就要求发展方式必须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领域共同富裕。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人本身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成就。要将文化精神渗透到经济、科技、生态等方面,实现“以文化物”;同时也以经济发展不断丰富浙江文化,实现“以物生文”。

  其五,经济发展的资源是人才。浙江缺少自然资源,但有创造力的人本身是最大的资源。这里涉及三个概念:人口、人力、人才。人是要衣食住行的,是要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生存下去的。因此人口问题,首先是一个生存的问题。而人力比人口要高一个层次,人力资源意味着劳动,意味着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因此要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使其有工作、能创造财富,这是一个质的提升,即由生存到发展的提升。人才的本质是创造,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发展人文经济,要尽可能地把人口资源、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

  其六,经济发展的成效由人民评判。过去主要以GDP为指标评价经济发展水平,看各种经济数据。但在不断革新的经济格局下,“GDP至上”的单一化经济增长理念显然已不合时宜。这并不意味着不看GDP,而是不只看GDP。更重要的还要把人本身的发展,把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作为最高的评价标准。事实上,经济发展本质上就是人得到满足和人的潜能不断释放的过程,其根源在“人”。唯有把“人”视为经济发展的目的,使经济发展真正服务于民生,才能打破经济发展的“人文悖论”。未来应将淡化GDP增速、强调改革创新和改善民生作为主攻方向,使经济发展在确保数量增长的合理性的同时,始终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力。

  以上六条是人文经济学范式框架应当包含的主要内容。归纳起来,就是把人民当作主体,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把人民当作标准,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当作根基,牢牢扎根于人民。总体来看,浙江具备发展人文经济学的现实基础、思想资源,必将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

  【作者分别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浙江发展人文经济学的现实基础、思想资源和总体框架 2024-08-12 27007405 2 2024年08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