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师生追思李政道校友——
传奇物理学家的深厚浙江情
本报记者 何冬健 实习生 张铭
进门便是李政道先生的画像,画像下方,一束束雏菊寄托哀思……8月6日,浙江大学师生、社会各界人士齐聚浙江大学物理学院,追思校友李政道。阳光从窗外洒进,追思会现场显得宁静而庄重。
美国当地时间8月4日凌晨,浙江大学校友、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在美国旧金山的家中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校友一生践行求是创新之精神,始终心系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他的崇高风范将永远激励青年一代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学高峰。”浙江大学官方公众号这样评价。
一段段故事,一缕缕情缘,追思会现场,记者见证了这位传奇物理学家的深厚浙江情。
情缘
翻开李政道的一生履历,求学浙大的岁月始终是他难以磨灭的印迹。
1943年,年仅17岁的李政道在战火中一路跋涉几百公里至贵阳,就是为了追求当时西迁至贵州省遵义、湄潭办学的浙江大学。功夫不负苦心人,他参加了当年贵州考区的高考,以高分考进浙江大学,在开学前一个月左右,从贵阳来到湄潭。
那时,浙大物理系的实验室、办公室和期刊书籍阅览室等都设在湄潭的双修寺。李政道也常去双修寺,见到束星北教授和王淦昌教授,以及其他教授。在这段时间,李政道经常听两位物理学家讲解和探讨物理学问题,对物理学由懵懵懂懂到真正产生兴趣。夜深了,李政道经常就睡在双修寺,头上枕着一本国际期刊《物理评论》的合订本。一开学,李政道便决定转到物理系。
按照系里的安排,束星北每周要和物理系的同学讨论。这种讨论是自由参加的,不在日常的课程中,学生可去可不去。在《西迁浙大》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描述:每次讨论,只有一个学生能够与束星北讨论,就是李政道。就这样,束星北的讨论课,开始总是被一群学生围着,到后来就成了一个教授和一个刚进大学的一年级新生面对面的交流。有这样的老师一对一地教学,李政道很快就建立了对整体物理的认识、了解和自信,并且受益终生。
在浙江大学,那时还开设一门“物理讨论”课,分甲、乙两种,物理讨论乙由束星北和王淦昌轮流主持,两位大师就物理学最前沿的研究课题和动向作报告,很受学生们欢迎,许多外系学生也慕名去听课,以至于教室门外常常站满了学生。这门课程尽管是专门为大四学生开设的,李政道也每课必到,并且深受启迪。
可以说,浙江大学的求学经历为李政道的物理生涯打开了一道门。1956年,李政道晋升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时年仅30岁,创下该校自1754年创建200余年来最年轻教授的纪录。1957年,年仅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虽然仅在浙大求学一年,但他对于母校的感情十分深厚。
“李政道先生是一位‘亲切的大人物’。”回忆自己与李政道的相遇,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凯的眼神泛着光。
从学生时代开始,李政道就是王凯心中的偶像。理论物理领域是如此玄妙,李政道就像黑暗中的一颗星,指引着他踽踽前行。
2011年,王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的办公室中,终于见到了偶像。“当李先生听说我是从浙大毕业的时候,说自己也曾在浙大求学,还给我纸笔,让我把我姓名的汉字写给他看。”他回忆说,“当李先生得知我准备回到浙大工作,他非常高兴。”
尽管当天的行程紧张,李政道拉着王凯,从物理聊到浙大,再聊到学科建设。“我们聊了半个多小时,对于我提起的浙大老师们,李先生都很熟悉。”王凯感叹。
在浙大100周年、110周年、120周年校庆之际,李政道都发来贺信。他在母校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深情写道:“我在浙大读书虽然只有一年,但追寻西迁的浙大却用了三个年头,青春岁月中的四个年头我是与浙大紧密相连的,以此为起点,物理成了我的生活方式。一年‘求是’校训的熏陶,发端了几十年来我细推物理之乐。母校百年,我在一年,百中之一,已得益匪浅。”
传承
传承,是两代人的双向奔赴。
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靠近灵峰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幢两层小楼,环绕在草木之中,环境清雅,它就是浙江近代物理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退休教师应和平曾任中心主任助理。他回忆,当年,李政道与在湄潭的物理系同学李文铸教授、汪容教授一起,在浙江大学原校长路甬祥院士的支持下,在母校成立了一个理论物理研究所——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并一直由李政道亲任中心主任。
“李政道先生非常关心青年科研人员。”应和平指着一张他珍藏的照片说,在这张泛黄的照片中,李政道面带笑容,与应和平亲切握手,路甬祥在边上同样笑容灿烂。
那是1991年6月6日,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建成的当天,李政道参加了成立典礼,还来到中心办公室与青年科研人员合影。“李政道先生鼓励我们要踏踏实实继续做好研究工作。”应和平回忆说。
“格物致理,求是创新”,这是浙江近代物理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由李政道亲笔写下的寄语。斯人已逝,言犹在耳,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李政道先生对物理学研究的无限热忱和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30多年来,在李政道的关心下,中心一直人才辈出,始终保持着名家领衔、学科奋进的历史传统。荣获三大物理学会等离子体领域最高奖麦克斯韦奖、阿尔芬奖、钱德拉塞卡奖的陈骝教授,201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罗民兴教授……如今,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之一。
传承,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李政道先生是一位纯粹的师者。”浙江大学物理学院党委书记颜鹂告诉记者。
1980年,在李政道、中国物理学界和多方推动下,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正式启动,多年来共有915人奔赴美国学习。大到帮助学生申请学校,小到负责他们到美国后学习及生活上的种种琐碎之事,李政道逐一亲自操刀,堪称CUSPEA的总家长。
莘莘学子学成报效祖国,其中就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林海青,还有更多的人才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就。“甘为人梯,全力托举学生,他真正诠释了一位师者的精神。”颜鹂说。
一生孜孜不倦,李政道的精神动力从何而来?
李政道的长子李中清曾说,“这跟父亲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有关”。以青少年李政道为原点,观察他身边的人,我们可以发现这颗火种的传递有着怎样的穿透历史的能量。
李政道后来多次提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位名师。他曾经回忆:“我跟束老师都是聊天,从他那里学习,他的想法启发我的想法。我也不一定都同意他的想法,我说的他也听。束老师帮助我建立了我对整体物理的了解和自信,使我一生受益。到了西南联大,我跟吴大猷先生也是一样的,后来跟费米教授也是一样的。”
即便是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刻,在抗战时期中国的各所大学,如浙江大学和西南联大的物理系里,依然有吴有训、束星北、王淦昌、吴大猷、叶企孙等一众名师。一批德高望重的“先生”荟萃云集,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奔涌于时代的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作了承上启下的传承和发扬。
翻阅一旁的留言册,浙大师生手写的一段段追忆和话语充满深情:“德配天地,光耀古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李政道学长是我从小耳熟能详的名字,我愿意以学长为榜样,在所涉足的物理领域作出更多开创性的贡献。”浙大物理学院博士生邓建鹏告诉记者。
传承,是薪火相传的求是精神。这是李政道一生化为光源、照耀前路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