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
干春松 编辑 李雅南 章忻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阳明文化,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或引用王阳明的学说主张。形成于浙江的阳明学是近世中国最伟大的思想成就之一,它以批判的态度倡导道德自觉,以平民的立场关注日常人生,从知行合一的维度强调思想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资源,也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
阳明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宏大抱负,并强调对这种价值观的培育与涵养。在培育和涵养的整体功夫中,“立志”具有端绪性的意义,也就是说,人只有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其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王阳明赓续强调良知良能的人性自觉,因此十分重视“立志”。
意志坚定,就不会被眼前的挫折所压服。1496年,王阳明第二次科举失利,但他却说,我不以科举失败为耻,而是以科举失败导致的心意紊乱为耻。的确,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是跟他的志向有密切关系的。即使是身处贬谪龙场的困境中,王阳明仍通过创办书院等方式推动黔中文化的发展,并在艰难困苦中顿悟良知自足、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的境界。王阳明以自己的经历来激励他的学生,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即是要告诫学生一定要以圣人为自己的成人目标。
当今世界,消费主义盛行,一些人在生活中逃避崇高、拥抱欲望,一些青年因为竞争激烈、发展空间受限,失去前行的动力,选择“躺平”和躲避挑战。长此以往,社会发展就会停滞、国家能力也会受损。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看重青年人的“立志”。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在这个讲话中,他通过引用阳明先生的名言来激励青年。其实,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的思想。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交流的时候,鼓励大家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有人说,王阳明是中国传统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代表,他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实践家,他不仅强调知行合一,而且他的一生也是知行合一的典范。强调知行合一,与中国共产党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检验理论的工作方式是一致的。毛泽东同志深入调查研究,在延安窑洞诞生的《实践论》《矛盾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和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成果相结合,成为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干部习惯于形式主义地理解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不愿意深入群众、深入生产一线去贯彻去验证思想理论,把本来应该“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虚无化”为“文件旅行”,疏远了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所以,要重申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并使之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党员干部的“修心”和“修身”之学。
阳明文化的当代价值
阳明学在明代的崛起和发展,不仅是王阳明本人对明代宦官当权的腐败政治现状的批评,也是对日渐僵化的朱熹思想的批判。2006年5月30日,在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作的总序中,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提到,无论是王充、王阳明的批判、自觉,还是龚自珍、蔡元培的开明、开放,等等,都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
在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的背景下,当时的人们不敢怀疑朱熹的观点。王阳明一开始也深信程朱所说的事事物物当中存在某种客观的“至理”,人们可以通过“格物”的方式来把握和认识。但相信之余,王阳明却敢于去“验证”,他通过“格竹”方式去认识却一无所得,反而落下了病根。虽然,王阳明的“验证”方式被人质疑偏离了朱子的原义,但对于圣贤的主张敢于怀疑、敢于批判却是阳明思想中的可贵品质。他就是从质疑朱熹理学把“物理”与“吾心”判别为二,终于顿悟出“吾心具足”的致良知之学。
王阳明的良知思想强调人的道德意识的内在性,因此其修身功夫就奠基于道德自觉之上,即从对于内在的道德意识的自信而转化为人的实践活动的指南。这种思想与明代东南沿海的新经济形态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并循着王阳明的踪迹而有了众多的追随者。
王阳明的弟子大多继承了阳明思想中的批判性和自觉性,并体现出与底层民众结合的倾向。最为典型的如泰州学派,这个学派的创始人王艮主张“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的思想必然是与底层民众的所思所想一致的,因而让其思想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民众性和启蒙性。阳明后学也继承了知行合一的特点,他们通过组织讲会的方式,来向民众普及儒学,而儒学也由士大夫之学转变为与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思想资源。
阳明学这种走向民间、走向生活的特征是值得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工作者学习的。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要求广大理论工作者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可以通过“讲会”的方式来宣讲重要的政策决议、人们关注的经济社会问题。
阳明文化的传承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阳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弘扬和发展阳明文化建议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清华大学陈来教授指出,阳明学其实是一种“修心”之学。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这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修心”之学、修养之道。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下,如何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是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的问题。2007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追求“慎独”的高境界》一文中,他指出,党员干部都要努力做到“慎独”。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明确的政治方向,遵守鲜明的政治原则,珍惜个人的政治生命,以形成内在的“定力”。其次,要时刻反躬自省,就像古人讲的“吾日三省吾身”,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洁身自好,存正祛邪,注重修身养德,增强防腐拒变的“免疫力”。同时,还要办事公开透明。党员干部也是普通的人,难免存在各种弱点,会犯各种错误,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要办事讲民主、讲程序、讲纪律,避免暗箱操作、上下其手,就能减少各种诱惑的“渗透力”,防腐拒变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党性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第二、阳明学的平民性格启示我们,要让理论掌握群众,就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于包括阳明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通过知行合一的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就有了“中国化”的表达;再比如,王阳明所倡导的“万物一体”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就有了传统文化的支撑。阳明学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也是东亚文化圈的重要思想资源,这些资源应该为东亚各国之间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创造条件。
第三、王阳明思想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对于佛教和道教,王阳明有批评,也有吸纳。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了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和民族是交流共存还是对抗排斥,是文明立场的问题,也与人类命运密切相关。王阳明以自己的生命历程体现出的主体性和包容性的统一,可以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