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理论周刊

从王阳明身上学什么

  本报记者 肖国强

  王阳明,对浙江人来说,离我们很近,也离我们很远。近,是指地理距离,远是指他的“平生功业”,是多少人心向往之却不能至的远方。

  连日来,记者走访王阳明故居遗址,采访专家学者、地方领导和普通群众,对于阳明先生的传奇一生有了更多了解:12岁将“做圣贤”列为人生第一等事,15岁闯出居庸关潜入蒙古,28岁走上仕途,37岁“龙场悟道”并创立阳明心学,48岁手持利剑力挽大明江山于既倒,50岁讲学收徒风行东亚……

  正如专家所言,在57年的人生历程中,王阳明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他提出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史发展格局,被称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儒家思想家,影响广泛而深远。

  这样的千古风流人物,确实离我们够远的。那么,今天的我们,能从他的身上学些什么?或者说,阳明学的当代价值是什么?

  学“致良知”。按照阳明先生的“致良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它就是我们的“本心”,这个“本心”本来就是纯洁的、善的,但现实生活中常常会被外在的东西、被各种各样心灵的污垢所遮蔽。所以,我们要“时时勤拂拭”,把污垢去除掉,把“良知”找回来,让它重新显现于我们的心灵之中,照拂我们的行为。

  学“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曾引用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中的这句话。志向或者说理想,是生命展开它全部意义的基础。阳明先生波澜壮阔的人生背后,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12岁时立下的“做圣贤”的豪言才是“燃烧”王阳明的火种。今天的我们,同样也需要有这样一束光。

  学“知行合一”。阳明先生提倡“知行合一”,重点放在“行”。他曾将读书比作种树,告诫弟子说:“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做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读书如此,其他也是如此。时间之河流至今日,每个人都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但无论有怎样的理想志向,不忘栽培之功,“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生活的“果实”才能生长出来,人生梦、事业梦乃至整个中国梦才能实现。

  当然,阳明学并不是僵死的学问,阳明先生身上值得学的地方还有很多。特别是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今天,进一步发掘阳明文化的价值意蕴并将其发扬光大,更显意义深远。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6 从王阳明身上学什么 2024-08-07 浙江日报2024-08-0700021 2 2024年08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