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路径探析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铸魂育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共学共研、共育共联、共建共享”上下足真功夫、练好真本事,不断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提质增效,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组织领导,全域共建共享,推进思政育人一体化布局

  顶层设计事关发展战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整体性的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坚持“一盘棋”谋划布局,有效统筹各方力量和各种资源。要注重制度先行,制定符合地方实际和特色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采取统一架构、分步推进的策略,由各地党委教育工委牵头,多部门协同配合,设立工作专班,形成党委政府主导、学校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维联动”工作格局。要注重示范引领,每年认定一批条件成熟、工作成效显著的学校作为试点学校,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奖励,及时总结试点学校的实践经验和运行机制,并向中小学推广,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积极组建由高校牵头、不同学段学校参与的区域一体化联盟,共同开展思政教育共建共享活动,并将学校参与一体化建设工作纳入综合督导评估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确保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强化高校引领,融汇思政力量,推进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

  高校在思政教育上拥有强大的人才优势、突出的科研优势、独特的平台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注重选派高校教学经验丰富和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课教师,通过实践体验、案例分析、互动研讨等方式开展“点对点”沉浸式指导,引导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树立一体化思维模式。要改变过去“背靠背”“各顾各”现象,转变为“面对面”“手拉手”,确保“守好一段渠,护好一条河,种好责任田”,接续跑好“接力赛”、奏响“协奏曲”。要注重整合校内外的思政力量,形成一个由高校名师、道德楷模、非遗传人、企业精英、乡镇优秀干部等组成的庞大“专家库”,将本土文化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创新教学方法,使思政课更加有滋有味。注重强化师德师能建设,制定并实施一系列针对思政课教师的研修培养计划,通过集中培训、在线学习、实践锻炼等方式,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强化纵向贯通,聚焦课堂教学,推进思政课程一体化递进

  大中小学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既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既内在统一又阶梯式递进,比如小学注重道德情感、初中注重思想基础、高中注重政治素养、大学注重使命担当。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要注重学段特色,又要注重学段间衔接,注重“跨学段教研合作、跨学科交叉融合、跨区域协同发展”。要坚持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导、以学情分析为基础,处理好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始终以课程标准和国家统编教材为遵循,精准把握各学段思政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基本教学方法及教学重点内容。健全集体备课机制,定期组织各学段思政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共同研究教材、分析学情、设计教案。开展“同课异构”“同题异构”活动,根据各学段学生特点和教师教学风格进行教学设计,实现优势互补。启动特色思政课程研发,有机融入地方特色和区域特色文化元素。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探索课程研发“1+3+N”模式,不断提升课程魅力,“1”是指由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领衔,负责统筹规划和指导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衔接工作;“3”是指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在高校引领下开展同一主题思政课教学观摩,实现小学“故事链”、中学“逻辑链”、大学“问题链”的有机衔接;“N”是指将有关成果经验汇入N所学校进行实践推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

  强化多维联动,激活育人功能,推进思政资源一体化利用

  思政课一体化内在要求“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校内校外、区域内外、线上线下协调联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发力,推进协同育人,凝聚育人合力,形成立体化、多渠道、全覆盖的“三全育人”新格局。要注重资源整合,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育人资源体系,实现思政育人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要善用社会资源,建设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把思政课堂搬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一线,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入脑入心。注重信息化建设,着力建设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思政育人平台,满足各学段教师的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合作交流,积极探索思政育人的校地合作、馆校合作、校校合作等不同模式,推动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先进教育理念、优秀人才队伍在合作共享中发挥更大作用。

  强化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出新,推进难点堵点一体化破解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局面的打开,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取决于我们对一体化改革创新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程度。围绕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教育理念贯通不够、师资队伍结构不适应、学情把握不深入、跨学段教研备课欠缺、一体化考核评价及数字化应用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要推动常态化下沉式行动研究,切实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发挥自身优势带头做好调查研究;关心关注低学段教学场域,特别是困扰低学段思政课教师的真实问题与迫切需要;深入开展青少年成长规律与思政课一体化建构关系的内在机理研究,确保思政教育在各学段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促进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健康成长;加强“段际规律”研究以破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瓶颈”“壁垒”“梗阻”问题,提升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学情分析,突出靶向发力,注重将主导性、主体性和针对性统一起来,在推进家校社协同基础上促进知信行协同发展。

  【作者为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路径探析 2024-07-29 26984911 2 2024年07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