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缘藏30载 真情暖高原

浙江对口支援那曲——

在羌塘大地共写传奇

  浙江对口支援那曲——

  在羌塘大地共写传奇

  西藏日报记者 万 靖 赵书彬

  甲岗水电站的建成彻底摘掉了申扎县“无电县”的帽子;

  浙江路的建成结束了那曲镇没有水泥道路的历史;

  那曲杭州希望小学的建成点亮了藏北高原孩子的求学梦;

  4500智能温室大棚的建成让在极高海拔生活的老百姓吃上了当地种植的新鲜蔬菜;

  ……

  对口支援那曲30年来,浙江累计选派十批645名援藏干部,累计投入援藏资金61.63亿元,实施援助项目438个。浙江小区、浙江中学、人民医院、城市书房、斯定咔村美丽宜居村庄项目……一大批标志性工程的建成,推动了那曲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帮助那曲使其建设成为羌塘大地上的幸福家园。

  那曲30年来的沧海巨变,离不开一批批援藏干部无私奉献。

  铺就品质求学路

  “那曲籍的孩子能在拉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曾被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但在浙江援藏干部的大力帮扶下,异地办学的成功实践将梦变成了现实。”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简称“拉那一高”)副校长索朗次仁说。

  2004年,作为浙江援藏支持的重点项目,全区第一所区内异地办学学校——拉那一高在拉萨异地创办。建校伊始,浙江选派8位援藏教师进校支教。20年来,浙江共选派援藏教师183人次远赴拉那一高,把浙江的教师、浙江的经验、浙江的智慧、浙江的标准带到西藏,并融合当地特点,充分发挥浙江“组团式”教育援藏作用,积极助推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年拉那一高高考总体上线率为100%、本科率超96%、重本率近69%,创历史新高;越来越多的孩子圆了大学梦,建校20年来累计培养了万余名优秀学子。”索朗次仁说。

  同样,在今年6月1日,那曲特殊学生收到一份“大礼”,离自己的梦也近了一步。在浙江援藏干部的协调努力下,羌塘折翼天使委培计划在那曲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正式启动,标志着那曲特殊学生区外就学模式的正式开启。

  “今后每年那曲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将选派那曲市优秀盲聋初中毕业生赴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继续学习,享受浙江的优质教育资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助力那曲盲聋特殊学生拥有更加出彩的人生。”浙江省援藏指挥部教育业务工作组组长、那曲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委兴介绍。

  随着浙江援建的高质量网络设施建成,“线上共学”模式在浙那两地已成常态。其中,2020年9月,第九批杭州援藏工作组联合浙江海亮教育集团,创办了西藏首个县(区)级区外援藏班——海亮援藏班,同时,援藏工作组利用远程教育,在色尼区第二(杭嘉)中学建设“双师课堂”,实现海亮援藏班优质教育资源的远程共享。

  “在交往交流交融不断的深入中,浙那两地携手并进成了主旋律。自海亮援藏班创办以来,我们共选派5名老师去浙江交流学习,在协助两地师生工作、生活融合更紧密的同时,还引进当地教育的好理念、好经验、好做法,使我校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通过‘双师课堂’,两地教育各取所长,平时测试中,我校个别班级成绩赶超海亮援藏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色尼区第二(杭嘉)中学德育副校长布嘎玛次仁补充道,“2023年中考,我校总成绩800分以上的学生有6名,700分以上的学生有36名,整个学校学习氛围浓厚。”

  从教学质量到教育管理,从教育扶贫到人才培养,从结对帮扶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口支援,在一批又一批浙江援藏干部的努力下,那曲市构建起从学前到职业教育学段全覆盖的农牧区教育体系,真正实现让农牧区的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托起群众“健康梦”

  4月9日10时30分,一名6岁女孩因耳朵塞进直径约1厘米的硅胶物体,前往比如县人民医院就诊。考虑到患儿的年龄、病情和转诊等诸多因素,第十批援藏医生、宁波市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王晓伟立即联系麻醉科、儿科进行会诊,最终确定采用静脉基础麻醉、面罩辅助吸氧下快速取出异物方案,并于16时30分对患儿进行了手术。仅花费两分钟,手术成功。

  第十批宁波援藏工作组援藏以来,在比如县人民医院原有基础上,先后帮其建立和完善儿科急危重症等8个救治中心,新设耳鼻喉、疼痛等5个专业门诊,引进了19项新技术,结束了比如县耳鼻喉头颈患者、高危产妇和急危重患儿必须转院的历史。

  同样,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班戈县,作为浙江省选派的第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团队——绍兴组团援藏医疗队自2021年8月起,派出一批批援藏医疗专家走进班戈县,坚持“援助一批人才,带出一批人才”的理念,全面铺开精准帮扶提质扩面、优质医疗资源向下延伸、牧区巡诊全面覆盖等一系列措施,班戈县医疗援藏事业开启新阶段。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班戈县人民医院窗口共接待门诊患者9.46万余人次,收治住院患者1929人次,进行中小型手术596台次,基本实现了常见病易发病不出县就能治疗的基本目标。

  解决了患者看病来回奔波,使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直接体现。

  2012年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那曲名医可视远程会诊中心”正式开通,当地患者不出那曲,就能享受到浙江省先进的医护治疗。2024年6月,浙大二院互联网医院那曲市藏医院分院揭牌,使相隔近4000米的浙大二院和那曲市藏医院在“云端”紧密连接。

  通过浙大二院互联网医院的“云诊室”和“区域影像”平台,那曲当地患者可享受浙大二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实现了专家门诊从“面对面”模式延伸到“屏对屏”,构建起协作共享的互联网医疗生态圈,助力改善区域医疗不平衡。

  医疗服务公益性,也是浙江医疗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2019年,杭州援藏工作组牵头制定并实施的“抬头挺胸,重塑脊梁”公益医疗援藏项目启动,目前已免费援助近100名脊柱严重畸形患者到杭州进行治疗,平均每人身高提升17.7厘米;温州援藏工作组对接温州各医院,为嘉黎县十多名患者提供免费手术治疗。

  30年来,浙江医疗援藏工作组采取对口支援、“组团式”帮扶、柔性帮扶等方式,着力改善那曲市卫生基础设施、提升医疗服务能力。2010年至今,共投入医疗援藏资金3.7亿元,实施医疗援助项目42个,捐赠大型医疗设备20余套,医疗援藏工作成效显著。

  搭建就业“大舞台”

  “高校毕业生‘组团式’区外市场就业,给了我更加广阔的舞台,在台州工作一年多了,我深切感受到浙江的温暖,无论是住房还是出行都有保障。今后,我将会积极学习台州工作先进经验,做好大学生区外就业的榜样。”就业于台州一家通信企业的嘉黎籍大学毕业生益西措姆说。

  益西措姆是嘉黎县首批赴台州企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台州援藏工作组的统筹协调下,2023年4月以来,台州、嘉黎两地合作,成功帮助3批33名嘉黎籍高校毕业生在台州就业,实现嘉黎县大学生赴区外“组团式”市场化就业“零”的突破;2023年8月,嘉黎县驻台州就业服务联络站揭牌成立,为更多嘉黎县高校毕业生到台州工作打开新通道;2023年9月,台州市就业服务中心与嘉黎县人社局签署了高校毕业生“组团式”区外就业服务合作协议,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实现稳岗就业……一项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举措落地落实,也使台州对口援藏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台州探索的“组团式”就业模式,只是浙江着力推进就业援藏工作的一个缩影。

  为最大限度留得住在浙就业的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浙江援藏创新推进“组团式”就业,设立“那曲市驻浙就业服务联络站”,组织输送那曲籍人员来浙就业并做好跟踪服务。2023年,创建首批“组团式”就业援藏基地4家,以“组团式”招聘、“引线式”匹配、“管家式”服务,开发专项岗位200个,专门吸纳西藏那曲籍高校毕业生。截至目前,在浙就业的西藏籍人员2842人,那曲籍638人。

  同样,以发展援藏产业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共享发展成果,也是浙江就业援藏的又一重要途径。

  今年30岁的仁吉在西藏长荣娜秀制衣有限公司工作,“我在2019年底应聘入职,当时是公司车间的一名员工。公司很注重培养想干事、能干事的人,给了我们很大的学习成长空间。”仁吉说,“现在,我一年的收入近30万元,公司还给我们买了五险。我有了可观的收入,家里条件也在逐渐变好。”

  西藏长荣娜秀制衣有限公司是第九批宁波援藏工作组引进的比如县首个实体产业制造项目,自2019年成立以来,每年免费为当地职校学生、农牧民培训,累计吸纳当地162名群众就业。

  培育当地人才、吸纳群众就业,西藏长荣娜秀制衣有限公司带来的这些积极效应,只是众多浙江援藏企业中的个例。色尼区嘎尔德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神力时代广场、欧玛亭嘎100兆瓦风电项目……浙江援藏通过项目援建、招商引资、交流合作等系列举措,推动“浙江经验”那曲化,培育壮大了一大批农牧、制造、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在增强那曲内生发展动力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致富。

  一批批浙江援藏干部接续而至,艰苦奋斗,用“浙”之所能回应“那”之所需,用丰硕的援藏工作成果向时代作答,助力那曲一道迈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浙江日报 缘藏30载 真情暖高原 00008 在羌塘大地共写传奇 2024-07-25 浙江日报2024-07-2500004;浙江日报2024-07-2500009;浙江日报2024-07-2500015;浙江日报2024-07-2500012;浙江日报2024-07-2500013;浙江日报2024-07-2500014;浙江日报2024-07-2500007;浙江日报2024-07-2500008 2 2024年07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