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帆故事背后的力量
朱浙萍
近日,在金华永康,一段关于亲情、责任与社会温情的故事,如同夏日里的一缕清风,拂过每一位读者的心田。永康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主任黄大足接到一条信息:644名新生中,唯独一个名叫于帆的孩子,没完成报到手续。在得知这个孩子是因为父亲病重而面临辍学的困境时,学校领导和老师、当地教育局、爱心企业等纷纷行动,一场爱的接力赛,让逆境中少年的求学之路得以延续。
“你只管认真学习,其他的事有我们!”一句温暖的话语背后,不仅是众人帮助少年解决当下困难的承诺,更传递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人会被遗忘在角落,每一份努力都会被看见。
于帆的故事,不仅是个体命运的转折,更是“一个都不能少”理念的生动诠释。这个故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这个16岁少年即将接受的是高中教育,已非九年制义务教育范畴;二是他还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离异,从小跟随在永康务工的父亲一起生活。但即便如此,当遭遇家庭变故,在求学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时,他并没有因此就被排除在外,而是立刻得到了永康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慷慨相助。
“一个都不能少”,是社会大爱的集中展现。母校古山中学师生为他发起募捐,爱心企业与他结对,不仅帮他解决父亲的医药费问题,还承诺资助其未来的学习生活;永康市教育局、永康一中也将为他的学习生活提供保障,爱心人士为他父亲请来护工……这些善举,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精神上的鼓舞,向少年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正是这种对于教育公平的坚守和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托举起逆境中的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逐梦路上走得更远。
于帆的故事,再次彰显了浙江社会的鲜明底色,那是一种对每个生命都温柔以待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不仅体现在本土居民身上,更扩展到了每一个选择在浙江这片土地上奋斗、生活的外来人员。无论是教育公平、社会保障,还是就业服务、居住条件改善,浙江始终致力于构建一个包容、和谐、公平的社会环境。这里不仅有活跃的产业经济、积极的就业政策,更有完善的社会支援网络,以及“来了就是浙江人”的开放包容,成为越来越多人爱上浙江、奔赴浙江的理由。
每一次爱心援手,都足以成为生命中温暖、坚定的力量。少年的坚强与乐观,是对这份温情和大爱最好的回馈。“今天我是受帮助的人,未来我想做帮助他人的人。”这不仅是少年成长的宣言,也是浙江慈善精神的延续——在大爱中成长,将大爱传递。让我们祝愿,于帆和他的家庭迎来一个光明的未来。同时,也愿这份大爱能继续在浙江乃至全国荡起涟漪,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