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与塔吉克斯坦的双向奔赴——
“比山更高的是友情”
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记者 张昉宇 实习生 高瑜羚 张寒
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对塔吉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让塔吉克斯坦这片充满无限潜力的土地再次引起世人关注。创业经商的华侨华人是连接中塔文化与经济的重要纽带,其中不乏浙江人的身影。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记者日前连线塔吉克斯坦当地的华侨华人。
目前在塔吉克斯坦生活和工作的浙江人约有50人,他们在这片“中亚蓝海”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塔吉克斯坦是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谅解备忘录的国家。“比人更高的是山,比山更高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友情”,塔吉克斯坦华人华侨联合会主席康忠玉告诉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ZICC)记者,这句谚语,塔吉克斯坦人常用来比喻中塔友谊。“我们在这里创业、生活很自在,塔吉克斯坦人对我们非常友好热情。”
浙商投身建材行业
从事建材生产的彭永管是“走出去”的典型浙商代表。
近年来,彭永管所在的建材公司塔吉克斯坦新华实业有限公司事业稳步上升,年销售额达数亿元人民币,谈及此,彭永管坦言这也是从零开始摸索出来的。
2012年,彭永管在一次偶然的考察中,发现了塔吉克斯坦建材市场的巨大潜力。“当时塔吉克斯坦国内水泥的质量和产量都是不行的,更不用说盖高楼大厦了。”彭永管回忆,“水泥价格高、供应少,车子排成十几公里的长龙等待拉货。”巨大的市场需求让彭永管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片尚未开发的蓝海。
当地市场的空白加上国家政策助力,彭永管毅然决定跨行经营,成为第一批投身塔吉克斯坦建材行业的浙商。
经过几年努力经营,彭永管位于杜尚别的工厂已小有规模,现聘用当地员工400多人,解决了当地不少家庭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虽然现在管理着这么多员工,但初到塔吉克斯坦时语言不通,成为他面临的一大挑战。
由于国家发展和历史原因,俄语和塔吉克语皆在塔吉克斯坦通行,“塔语跟俄语是有区别的,但当它混合起来使用时就比较难分清。我们刚来的时候也经常遇到一些理解错误的情况,我认为用俄语翻译过来是对的,结果不是这样。”彭永管坦言自己为此交了不少“学费”,经过长期交流和不断学习,克服了语言沟通的难题。
打通中塔贸易之窗
来自浙江温州的钱女士,一直在塔吉克斯坦做国际贸易生意。她爱上塔吉克斯坦这片广袤的土地是从美食开始的。
与新疆乌鲁木齐仅相距两个多小时的航程,相近的地理位置使得塔吉克斯坦不仅拥有和北疆一样的自然特性,也因其独特的内陆位置与干燥气候,孕育了别样的风土人情。
塔吉克斯坦全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且山多积雪多、水量充足。在清冽雪水的滋养下,瓜果个大饱满、甜美多汁。“这里的水果很好吃,这也是我一直生活在杜尚别的原因。”钱女士告诉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记者,“2014年刚来的时候,我不太吃得惯馕。”然而十年下来,吃馕也成为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很喜欢吃。“我们在这里的生活、生意都挺好。”钱女士所在的塔吉克斯坦杜尚别伊斯凡奇海绵厂主打的产品是海绵与床垫,她的公司不仅从中国请来了技术成熟的工人,还让这些中国师傅带徒弟,教会了很多当地人。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浙商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四千精神”,在塔吉克斯坦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不断带动更多老乡来此经商创业,助力推动塔吉克斯坦发展。
随处可见中国元素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塔吉克斯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现在排长队的没有了。”彭永管感叹,如今塔吉克斯坦的建材行业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房地产的蓬勃发展带动建材行业的兴盛。生产的水泥如今不仅能满足塔吉克斯坦国内的需要,甚至还能出口创汇。
在塔吉克斯坦的变化中随处可见中国元素。小商品批发市场上,义乌小商品成为热销产品;机械设备更新换代、先进管理技术引进的案例数不胜数,许多公司看准中国设备物美价廉的特性,选择在中国进行采购,改变了以往依赖欧洲设备的状况。
对于想来塔吉克斯坦创业的浙江老乡,彭永管建议他们要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税务政策和用工条件。“虽然有时候各忙各的事业,但有老乡遇到风险时,我们都会尽力帮一把。”彭永管笑着说。
谈及在当地的生活感受时,彭永管说:“这里的老百姓都很淳朴务实,讲究卫生,街道干净整洁。”更令人惊讶的是当地非常高的汉语普及率以及人民热情友好,钱女士告诉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记者:“当地很多人,哪怕隔壁邻居家两三岁的小孩子,看到中国人都能用汉语打招呼说‘你好’。”塔吉克斯坦人民的热情友好给在当地创业生活的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大家找到了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