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警惕环环相“松”松出安全漏洞

  最近,有媒体记者追踪调查发现,北方数个地方普货罐车运输的液体并不固定,既承运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也运送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为了节省开支,不少罐车在换货运输过程中不清洗罐体,有些食用油厂家也没有严格把关,不按规定去检查罐体是否洁净,造成食用油被残留的化工液体污染。7月6日,出现在报道画面中的中储粮集团回应称,中储粮将开展粮油运输工具污染风险大排查。

  有罐车司机向记者透露,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已是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为了健康,不少人读文献、看科普,费心费力选择一桶更健康的食用油。结果无论精心选择出来的是大豆油、葵花籽油还是玉米油,如果经过散装运输,都有可能还没下锅就被罐车内残留的化工类液体污染,这是何等的讽刺。

  如此“公开的秘密”,到底多大范围内存在?今后如何刚性纳入监管?这些问号等待拉直。而追根溯源,食用油不能混入化工品,这一安全常识为何被视若无睹?

  报道展现了一个环环皆“松”的运送过程:罐车司机,视若无睹,“能装就装,不能装就算了”;车队老板,因为洗罐有成本,能省则省;卖油的厂家,因为销售食用油的合同里约定的都是买家自提,并不一定会下到罐里去验;买油的厂家,由于检验项目有限,即便食用油中掺入其他杂质,普通的检验也检不出来。整个装卸运输过程中有许多参与者,但大家都不去较真,结果一个不可思议的食品安全漏洞出现了。

  人的失职固然是重要原因,而制度的薄弱点更须抓紧弥补。据专家介绍,我国在食用油运输方面只有一部推荐性的《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强制性有限。虽说按照要求,相关企业在制订企业标准时,要以此为底线,但缺乏监督、没有惩处力度的规范,又怎么会有执行力、威慑力?报道涉及的厂商还是“中”字头企业,小微企业会更严格地执行吗?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有序推进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突出体现了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但是在诸如散装食用油长距离运输之类的中间环节,仍旧存在制度和监管“掉链子”的情况,应该引起反思,抓紧弥补漏洞。

  “公开的秘密”,等待公开的调查。负面新闻最怕引申,现在已经有不少人从这则报道延伸开去,开始怀疑自家灶头上的那桶油干不干净了。以调查报道为契机,抓紧整治这类“公开的秘密”,让监督管理全链条从严,健全完善食用油运输行业的监管机制和规范措施,制定相应明确的清洗验收要求和处罚措施,尽可能公开被污染食用油的去向,这是企业洗刷信任危机、监管部门直面公共疑虑的应有之义。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警惕环环相“松”松出安全漏洞 2024-07-09 26957061 2 2024年07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