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 精准滴灌,让财政资金提质增效
张卉卉 华牡娟
实现共同富裕,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而“扩中提低”是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现代化“橄榄型社会结构”的有效路径。财政不仅要把蛋糕做大做好,更要把蛋糕切好分好,切实助力“扩中提低”改革有效推进,实现共同富裕。
“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浙西山区小县衢州常山,自然禀赋优越但地方经济发展偏慢。如何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以省财政厅牵头的“百万家庭奔富三年行动”改革工作为契机,作为2023年度第一批百万家庭奔富行动示范创建县之一,常山财政强化规划龙头引导作用,对财政支出实施清单化管理,发挥财政资金提质增效作用,增进民生福祉,补齐民生短板,促进县域产业发展。
聚焦重点
产业支撑打造共富“新征程”
近日,东案乡前库村村民徐新红正风风火火忙着在村里搭建鸡舍,参与“农光互补 数字养殖工坊”共富工坊项目。“除了光伏收益外,种植香椿30亩,年总产2万余斤;首批养殖肉鸡4100多只,增加了村集体收入20万元,吸纳50户农户务工,50户农户每年共增收35万元。”前库村相关负责人乐滋滋地向笔者介绍。
自2018年以来,常山县财政精准投入光伏小康产业,以重点帮扶村和低收入农户入股享受分红的模式,实现精准帮扶。截至2023年底,54个重点帮扶村分红2080万元,63户低收入农户获分红13万元。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这一产业的“农光互补”模式还帮扶村庄发展产业自我造血,充分利用山地和农田,实现了发电和农作物种植双收益。
守牢保障底线,帮扶困难群众。截至2019年底,常山县全县14个乡镇(街道)共有低收入农户7783户9748人、重点帮扶村65个。2018年,“常山县光伏小康工程”正式实施。项目拟建规模27兆瓦,总投资1.7亿元,其中省财政资金7990万元、县财政配套3995万元、村和农户筹集4565万元,共分两期实施,2021年11月全面竣工。“因为涉及人数多、范围广,一般的项目难以覆盖全县低收入农户。经深入调研,确定在全县面上实施经济效益可持续性强、社会效益可持续性高、生态效益可持续性好的光伏小康项目。”常山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光伏小康工程已让常山的低收入农户普遍受惠。对于重点帮扶村来说,分红收益除了30%以上用于农户大病救助、危旧房改造等方面外,剩余部分用于产业发展,实现“钱生钱”。常山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省级财政试点项目,该局充分发挥“引擎”作用,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财力保障:项目前期积极向省财政争取资金,参与该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与主管部门联合下达项目实施计划;项目中期对财政资金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项目后期对项目收益的使用用途进行把关,使收益效益加倍。
扶持特色产业,促进家庭增收。常山县依托香柚与胡柚发展的农业基础,聚焦“两柚一茶”特色产业,其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45亿元,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省前列。
7月,走进同弓乡的太公山国家标准果园,400余亩的胡柚林错落有致,翠绿间满是黄澄澄的饱满果实。为了将低、小、散胡柚果园“化零为整”,常山推出“两山合作社+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的“共富果园”模式。在这个共富果园里,遍布果林间的管网、喷头,让胡柚树无论天气怎样都能吃上水肥“自助餐”。
“目前我县已有30家农业主体列入‘共富果园’创建名单,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带动农民就业3507人,受益村37个,平均集体经营性收入54.2万元,较全县平均水平增长20%以上。”常山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以来,常山县将“两柚一茶”为主的特色农业确定为该县县域两大主导产业之一。共富果园是常山县推动“扩中提低”改革的有力措施,而“庭院一棵胡柚树”是“共富果园”的子项目之一,资金来源为该县的光伏小康工程项目收益。县财政对金果园-新昌乡联盟(千亩丝瓜络)共富果园、天马街道天安村(父亲水稻田)共富果园等5家共富果园给予600万元奖励。
借“绿色之光”造“共富之路”案例入围全省十佳共富案例,“两柚一茶”产业发展助增收模式成功入围全省百万家庭奔富三年行动计划成熟模式推广清单。借助“两柚一茶”“共富果园”“庭院一棵树”等产业项目,打造以“村强、富民、企赢”共富机制为框架的成果示范点。截至6月,在常山县财政局的全力支持下,全县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39.8万亩,年产量15.02万吨,全产业总产值达53亿元以上,开启了农民增收新征程。
金融创新
服务提质激活发展“新动能”
2023年5月,浙江省财政厅公布了全省市县优秀共富实践案例名单(全省共7例,其中地市级4例,县市级3例),常山县无抵押共富贷支持中低收入群体创业案例成功入选,成为衢州市唯一入选案例。
除了双柚产业,常山也是“中国油茶之乡”,全县油茶种植总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前列。然而,在常山的“两柚一茶”主导产业中,中低收入创业主体普遍面临缺乏有效抵押物的融资难题。
财政是社会有机体的血液。常山县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将有限的财政扶持资金通过探索无抵押“共富贷”产品,在全省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省市县协同、政银担合作服务模式,把县域中、低收入阶层创业作为扶持主体,提供“两柚一茶”产业扩大经营规模(种植、加工、贩销环节)所需的免抵押、低费率的融资增信服务。“由省财政与县财政配套2000万元建立‘风险池’,20倍放大授信额度。贷款形成损失后,合作银行、资金池、县中小担保、省农担按照20∶30∶25∶25进行四方分险。”常山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融资难、融资贵”到“融资易、成本低”转变,常山县财政依托县中小担保公司开拓“无抵押共富贷”,创新“胡柚贷”“油茶贷”等贴息贷款产品,趁势鼓励客商、县域家庭农场投入该县农业特色产业。截至6月底,通过“共富贷”产品推广实施,共为县域215名中低收入创业者提供2.35亿元贷款资金,带动新增就业岗位1298个,促进增收2.2亿元,业务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贩销等多项农业经营活动,业务量居全省前列,实现了低成本、广覆盖、惠“三农”的目标。
服务的提质也给“三农”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以光伏小康产业为例,根据《常山县光伏小康工程股权量化方案及收益分配使用实施意见》,低收入农户股份分红,按所投资金(每人最高投5万元)的15%作为年固定收益,实行一季一结算,一年一调整;并由银行发放低收入农户小额信贷,给予适当优惠利率,精准用于低收入农户入股光伏小康项目。大桥头乡樟山村村民符德星一家四口均入股该光伏小康项目,入股资金20万元,收益每年3万元,扣除本金贷款利息,收益余额2万多元。“利用光伏分红收益,家里置办了新家电,改善了生活,提升了幸福感和获得感。”符德星说。
“一老一小”
帮扶提标照亮百姓“新生活”
每天上下学时间,一辆辆橘黄色的校车穿梭在常山的大街小巷和乡间公路,歌声阵阵、笑声满途,描绘出山如画、花如海、甜如蜜的幸福画卷。
“这是我县投入1700万元配备的智慧专用校车,站点设到每个自然村村头,行驶线路覆盖全县所有乡村,可满足全县农村20所小学、3000余名学生的安全接送需求。”常山县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常山,“学有所教”不仅是真金白银的投入,而且体现平等普惠的城市治理效能。据常山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仅2022年县财政用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保障工作的费用就达3200万元。
同样,常山的老人也很幸福。在常山县智慧养老指挥中心,中心大屏左下方,实时循环播放着养老机构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资金、项目等各方面的运行状况;屏幕中间,老人定位报警、助餐、助行、助浴等信息随时更新;屏幕正下方,老人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等情况一目了然。通过全省首个山区县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常山孝眼”,为23个养老机构配备监控300余个,归集数据数十万条,各养老机构的运行情况得到了有效监管。
“一老一小”事关千家万户的“关键小事”和“民生大事”,近年来,常山县秉持“一切为了U”理念,投入财政资金33840万元用于重大养老服务项目和未成年人保护场所建设等,让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助力常山成功打造成为全国有辨识度的“孝老之城”和首批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
建好“一老一小”综合体,结合未来社区场景打造,在健康、邻里、教育等场景中融入中医馆、智慧医疗、研学课堂等“老小”元素,实现15分钟幸福生活圈,截至目前,共打造芳村未来社区等10个“一老一小”服务综合体,累计服务3万余人次;完善养老服务布局,投入资金近2亿元,构建“1138N”养老机构规划布局,打通幸福颐养“最后一米”;高标准实施高龄津贴,为80、90、10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分别发放60元、150元、1000元津贴,享受对象自动获取,津贴自动发放,全年已为1.01万名老人发放高龄津贴820余万元;城乡公交一体化,实行“2元一票制”,推行60—69周岁老年人减半收费、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等。
重视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是常山共同富裕建设的活力源泉。致力打造“产业促富增收成效显著、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可及、资源资产盘活利益共享、保障提标助推家庭补偿”的百万家庭奔富格局,这个山区小县正在打造具有常山特色的财政促富标志性成果的新征程上全力奔跑。
(本版图片由常山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