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迸发澎湃动力,增强文化自信
6月底,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登上西班牙马德里运河剧院舞台,连续两晚演出《三打白骨精》《吕布试马》《天女散花》等剧目,惊艳四座,一票难求。
5月底,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成立。这一新成立的省级国际传播旗舰,将突出浙江特色和优势,以“浙江之窗”展现“中国之治”,构建联动传播体系,汇聚省域国际传播强大合力。
再往前,全国体量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设施集聚群——之江文化中心全新亮相。杭州国家版本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浙东运河文化园等文化地标建成,点亮百姓文化生活。
……
一滴水里观沧海。
一个传统剧种的繁荣,一艘传播巨舰的启航,一座精神地标的矗立,背后,都是改革的力量。
2003年,浙江被中央确定为国内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在全国率先成立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杭州、宁波两市及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6个省级部门率先开始改革试点。
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围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以此为锚,浙江文化建设持续推陈出新:组建报业、广电、出版集团,成立省文投集团,国有文化单位成为一个又一个新型市场主体,成为活力四射、竞争力骤增的文化建设主力军;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之江文化产业带集聚功能不断增强,四条诗路文化带、良渚文化大走廊等特色文化产业群蓬勃发展。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2014年7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文化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
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深化改革,浙江在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万亿级文化产业培育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敢为人先的浙江人,从文化体制改革破冰之举到乘风破浪,已经走过21个春秋,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8%增长至7.02%,打造出许多全国知名的典型。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以数字化赋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率先探索传统村落联动保护发展模式。西湖、中国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开启保护传承发展的新篇章。推进历史文脉赓续行动,不断擦亮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改革。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久久为功,荟中华传世名画于一“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深挖底蕴,历久弥新。
媒体融合成效显著。建设省级重大传播平台,形成“两平台一大脑”传播格局,开设“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成立传播大脑科技公司,打造“潮新闻”“Z视介”,开办“第一视点”专栏,拓宽了讲好浙江故事的视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省构建近1.2万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创新推进乡村博物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促进城乡均衡一体。全省建成2万余个农村文化礼堂,实现全省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全覆盖。
文艺精品百花绽放。建立健全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运行管理机制,创新实施重大文艺创作项目“揭榜挂帅”机制。热播电视剧《狂飙》、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等精品力作,就是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的项目。建设中国网络作家村、之江编剧村等重大平台。
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深化文旅融合改革试验区创建,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浙江占35席,连续6年全国第一。出台《浙江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推动丝绸、文房四宝、青瓷、宝剑等历史经典产业振兴发展。
文化数字化建设大步迈进。推进红色基因库、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影视文化在线等重点项目开发。杭州、宁波、横店3地及浙报传媒、大丰实业、宋城演艺、网易云音乐等企业,共10家单位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网络正能量持续充盈。聚焦暖新闻,传播“最美风尚”,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走过十年,成为传播弘扬正能量的品牌活动。建成全球首家世界互联网科技馆。举办中国网络正能量一江山论坛,召开浙江网络文明大会,共建共享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改革动力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据最新统计,2023年,浙江规上文化企业数量达6200余家,实现营业收入1.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迸发澎湃动力,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