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宅门》:寻找回家的路
本报记者 朱平
“小宅门”轻启,打开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三代中国人的置房记忆。
近日,作家鲁引弓“小系列”推出新作《小宅门》,一经上架立刻收获广泛好评,豆瓣打出8.7的高分。
“坐在工位上的年轻人都在加班。当他们窃窃私语的时候,主要话题仍是房子。”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
从深度聚焦小升初、高考、低龄留学等教育焦虑问题的《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到最新的《小宅门》,鲁引弓总能敏锐地把握社会热点话题,这一次,他将目光聚焦到年轻人的买房难题。
《小宅门》的故事围绕着一个因房而生的男孩丁咚展开。为赶九十年代最后一批福利分房的末班车,丁咚父母认识两周就火线结婚,又因性格不合匆匆离婚,留下了1岁的丁咚作为这场短暂婚姻的遗产。
长大后的丁咚意外成为了房产中介,他怨恨的房子成为了他的谋生饭碗。
豆瓣上,不少网友用“接地气”三个字来评价该书,这与鲁引弓“小系列”故事特质不谋而合。
“‘小’其实是个体叙事,落到千家万户、每个屋檐下的叙事。小老百姓的叙事,是接地气的意思。”鲁引弓告诉记者,“小系列”更重要的是从小切口映照大时代。
在书中,小宅门具体指的是套小三居的房子,但它和大宅门一样,都是中国人心中对家的概念。
有房即是家,房子对于中国人的意义重大。从古至今,对房子,中国人有着难以言说的执念:无房不成家。人们将房子作为安身立命的场所,有了房子在这个世界上才有了归属感。
房子与中国人的乡土观、财富观、伦理观、家庭观、子孙观从来息息相关。
《小宅门》将这种复杂纷繁的社会百态,巧妙地编织在一家之中。一个家族、五户家庭、十余人在一年间为房子奔走疾驰,浓缩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30年三代置房史,勾勒出中国式家庭买房众生相,探讨婚房是买还是租、年轻女性“婚前买房”“自己房间”独立意识、“单身互助”“恋爱合伙”等新兴社会现象,重塑房子与家的意义。“小”中蕴藏“大”的巧思处处可见。
“千万别为房子结婚,结婚也千万别盯着房子。”“这两年挣钱、兼职、省钱、交男朋友,其实都是围着房子在转。”“房子是租的,生活可不是租的。”……书中,与买房有关的金句句句戳中痛点。
“《小宅门》想表现的肯定不是起起伏伏的房产市场,而是在人们与房子的牵绊中,重建对家的理解。”鲁引弓表示,近些年随着房子成为越来越多家庭最值钱的财富后,房子与家的关系开始异化。
这种以当下感、信息量、真实感为创作原则,是基于鲁引弓记者式调研的扎实基底。
为了解当下年轻人买房现状,鲁引弓做了三年调研,寻访近50家中介公司,还曾在房产公司“卧底”工作半年。因为小说中90%都来源于真实案例,在《小宅门》里,很多读者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书中的许多人物到最后发现,自己有了房子没了家。而什么才是家?
“house不等同于home”,在二三十年里,经历了情感、教育、事业、财产与房子的关系纠缠后,丁咚这样的年轻人对家、对房子有了新的认识,这也是Z世代的一种成长,这可能才是每个人真正追求的财富。
“社会节奏快,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焦虑,我由衷地觉察到他们需要温暖。”鲁引弓希望,自己对文学功能的这种理解,能够帮大家找回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人生价值,带给年轻人一些温暖与安慰,正如小说题记中所写的:“找到回家的路”。